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活动 >> 闲中雅趣静室焚香自得其乐
在现代喧闹的都市生活中,同样也需要这种动中求静的意境。假如能在客厅里或书房里摆上一个香炉,焚上一炉香,或闭目养神,或挥毫泼墨,或抚琴一曲,又或品读名著……便可静静地感悟到淡香中带来的奇妙感受。
香,既能悠然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究其实,它出身本无固定之标签,唯灵秀造化源于自然。
《香谱》记载斯时焚香用的香为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程式香丸、香球、香饼或香的散末,而非今日之线香。其原料为蜜、枣膏、白芨水、蜡(软香)等等。焚香需要借助炭火之力,并非直接燃烧。焚香时须不断往香炉内添加各种配料,以保证香气的质量。香炉中的炭火燃烧得很慢,火势低微,久久不灭。
焚香的境界,会尽量减少烟气,使香味低回悠长。对于焚香,古书上多有论述,无论琴茶,焚香都是收敛心情的必备程序。焚即灼烧,香即祭拜用,古人多以焚香来祭拜和静心,古时还有“焚香计时”之法。
古人焚香、焚上等香,多是具备皇族贵胄身份的方可有条件使用,是身份的象征;再是一些文人贤士享受高雅品质的象征。
《太平清话》有云:“凡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候月、听雨、浇花、高卧、勘方、经行、负暄、钓鱼、对画、漱泉、支杖、礼佛、尝酒、晏坐、看山、临帖、刻竹、喂鹤,右皆一人独享之乐。”
对于焚香之趣,古书上多有论述。著名的有冒辟疆的《品香》和屠隆的《焚香之趣》。古代的雅致文人乐于焚香读书,品茗操琴,以修养心性……无论琴茶,焚香都是收敛心情的必备程序。
比如操琴,琴书记载“...浮暴粗厉之气不除,则不得平和淡静之性。能得清淡平和之性,方能悟得琴中之趣。”故而,琴家操琴之时,往往要洁身、焚香、宽衣,这正是为了使自己身心宽松,自然洒脱,以求清和自在的心境。有此心境,方能与琴道相和。
焚香之意境深远,古代诗词文人的作品中,常常涉及焚香之文字,以此表达情感。诸如:
清朝纳兰容若《梦江南》写道: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宋代词人李清照《醉花阴》有云: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陆游《书叹》:早得虚名翰墨林,谢归忽已岁时侵。春郊射雉朝盘马,秋院焚香夜弄琴。病酒闭门常兀兀,哦诗袖手久愔愔。浮沉不是忘经世,後有仁人识此心。
静室焚香,闲中雅趣,自得其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