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今又重阳,让我们一起为父母和长辈转发

发布时间:2021-12-28 19:12:04   点击数:

中文帐号:泓天?新安在线ID:xinanzaixian

服务宗旨:知新安上在线传递正能量共筑新安梦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看点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重阳节亦称"登高节",秋高气爽、遍地黄花时节,登山游览,欣赏深秋美景,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重阳节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还有步步高升的含意,"高"又有高寿含义,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所以重阳登高特别受人重视,尤其是受老人们的重视。年国家将重阳定为老人节,于是老人们有了自己的节日。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重阳节的传说』

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古时候,汝南县有个叫桓景的人,跟随费长房游学多年。一日,长房对恒景说:“九月九日你们家里要有大的灾难,应该马上回家,让家里每个人都做一个绛色袋子,里面装上茱萸,把袋子系在胳膊上,然后登高、饮菊花酒,就可逢凶化吉。”桓景按长房的话去做,带领全家人佩茱萸登山饮菊花酒。晚上回家,见鸡、狗、牛、羊全部暴死。长房听后说:“这是由这些家畜代灾了。”东汉年间,这个故事传开,从此,每逢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为取吉利和避灾消祸、长寿不老,都竞相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逐渐成为重阳节的风俗,沿习至今。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的民俗活动多彩浪漫,传统习俗有登高、吃重阳糕、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及簪菊花、敬老等。

登高

重阳最重要活动之一即是登高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

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

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叫“菊糕”、“花糕”即古

时的“蓬饵”在平原地区,无“高”可登

于是便在九月九日做糕吃,取“糕”“高”同音

吃糕便表示登高消灾了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

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

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

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

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佩茱萸及簪菊花

茱萸雅号避邪翁,是一种可以做

中药的果实,也叫越椒或艾子。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

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

萸可以避难消灾

『关爱久久重阳节里说敬老』

古语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万里儿不愁”。以前大家或许都没有太认真想过,长大了,回家的机会少了,才渐渐感觉到对父母的眷恋。在我们有事或缺钱的时候,父母就象有感应一样,总是使我们感动,可想想我们对父母做的却太少太少!!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我国的孝文化由来已久,自舜帝的“孝感天下”开始,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后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文化体系,称为孝文化。《孝经》可以说是长期封建社会中的孝文化的经典,《孝经》把“孝”分了这样几种:帝王之孝、诸候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人之孝、庶人之孝。孝对一个人据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不同,要求也不一样。比如诸候之孝、卿大夫之孝,更强调他们要忠于职守,孝忠帝王。而现在所说的孝,主要是孝敬父母之“孝”。舜帝当年面对父辈的虐待逆来顺受,曾感动天下。在他之后多年,孔子就质疑这种“愚孝”,提出要“父慈子孝”。这说明,孝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今天在谈孝文化的时候,仍然要本着扬弃的精神来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应该汲取的孝文化精华应该有这样几种:

一是对生命本源及生命的尊重。既要对自己生命的创造者——父母生命尊重,“善事双亲”,“敬养父母”;还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古人云“父精母血不可弃”。《孝经》上也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人类秉天地阴阳而生成,父精母血,十月怀胎走完的,是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史,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每个人的容貌千差万别,性情亦不相同,所有的生命都是无价的。不能因为父母老了,就嫌弃;也不能因为自己活得不耐烦而轻生。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应该是要从孝文化中继承的重要内容。

二是感恩。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说的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不仅是人类的美德,在动物界也同样遵行。感恩是一种认同,即对给予自己的关爱心存感激;感恩是一种品德,即对恩惠萦绕心间,并予回报;感恩是一种人生态度,因感恩报恩而回报父母,因感激成长而回报故土。有了感恩之心,人才会有责任感,有了感恩之心,人生的智慧才能得到发掘。感谢你的父母,感谢你的朋友,感谢帮助过你的人,甚至感谢你的敌人,感谢你的对手,感谢对你并不友善的人。因为正是他们才成就了你的现在,丰富了你的人生。当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这一切的时候,心境会豁然开朗,很多事情都会看开。

三是博爱。从狭义的对父母之孝推广到广义的博爱,这是传统孝文化的闪光点。只停留在对父母之孝上,其实还没有脱离生物本能。将孝父母升华至博爱,才是“孝”的最高境界。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人本精神的内涵,直到今天仍然要继承。孝,应该是博爱之始,从爱父母开始,进而爱他人,爱一切关心和帮助自己的人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这样,人性的光辉才能照亮和温暖生存的空间。

也有糟粕需要摒弃,像前面提到的帝王之孝、诸候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人之孝,这些虽然在现实社会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大环境,但是在官场上、社会上仍然有余毒存在,应该逐渐摒弃。另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以及一味的“父母责,须顺承”等观念也应该有所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现实不容乐观,忽视老人、嫌弃老人、虐待老人甚至遗弃老人、残害老人的实例时有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排除有许多外部和社会因素,但是公民个人的孝文化缺失一定是个重要因素。因此,弘扬传统美德,让为社会做出过奉献的老人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呼唤新时期的孝文化应该成为社会共鸣。

更多信息请登录新安在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qy/126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