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中文字,真有趣,既像圖畫又像謎

发布时间:2020-10-18 15:10:02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中文字,真有趣,既像圖畫又像謎。人人大步向前走,手遮眼目向遠看。農田公平分四家,一張椅子兩人坐,相愛相親樂呵呵。

「史」字起源的說法很多。在甲骨文中,「史」字像手拿着長柄獵具的形狀。在還在漁獵時期的人,打獵是要幹的重要事情,用手持獵具,便表達了「事」的意思。在古代,「事」、「史」、「使」、「吏」是同一個源頭衍生的幾個字。

另一個說法是:手所持的「中」,不是獵具,而是旗幟。在古代,凡有大事,便豎立旗幟,以便聚集群眾。商代把立旗視為大事,而歷史所記,亦為這類大事。記載這類事的人,都是官吏。原來在商代的文獻中,「事」、「史」、「吏」三個字形,是可以混用的。

《說文解字》,解釋「史」字為「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認為「史」字由「中」字和「又」字組成,基本上是對的,不過,用「中正也」來解釋「中」,意指歷史所寫一定要中正,要不偏不倚,這便是用後代對史官的要求來解釋。用一個抽象概念來解釋字形,便失去了這字象形的特色了。

「學」字的字形,從甲骨文至楷書,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但其中有一個由簡變繁,又由繁變簡的過程。

甲骨文中已有「學」字。它的寫法和現在的寫法相同,但沒有下面的「子」字。這字是由兩隻手,中間「爻」字形,和一面一個像房子形的「冂」組成。

到了金文時期,這字變得繁複了。在甲骨文的字形下,加了「子」字。這和楷書的字形已經完全相同了。不過,金文中,同時有另一個更繁複的字形,這便是在「學」字旁,再加一個「攴」字形,寫成「斆」。「攴」便是手執一枝棒形物的象形。

我們從這個字形,可以聯想到什麼圖畫呢?關鍵的地方便是那個「爻」(粵音肴)字形。有人說這是「网」(網)字的簡筆。整個字是修結魚網的象形,修結魚網,不學習是不會的,因此這字便有「學習」的意思。有人連着「房子」來推想,指這字是用手構建房子、或修補房子的意思。

我倒覺得那個最繁複的「斆」字,圖畫性質最強。我從這字聯想到有人用雙手,建築起一座房子。這座房子用來做什麼的呢?讓一群小孩「子」坐在面。另外一隻手,拿着一枝長棒,在指指點點。這不正像老師拿着教鞭,指着黑板,一群學生坐在學校學習的圖畫嗎?

「中」是一個很簡單的字。從楷書字形看,一豎穿過「口」的中間,不就是「中間」的意思嗎?這只是就楷書字形望文生義的解釋,「中」字的原始字形,不是這樣的。

在甲骨文中,所有「中」字,都像一根長長的旗桿,上面飄四條長長的「游」。「游」就是旗幟上裝飾用的飄帶。整個字就像旗幟的形狀,原意就是「旗幟」。而在四條飄帶之間,有一個小圓圈,或有一個小方塊,這是一個標示符號,大概就用來標示中間的意思吧!

在甲骨文中,也有一些字形,倒像現在的「中」字,沒有飄帶。但這不是「中」字,而是「仲」字,「中」「仲」兩字,在甲骨文中是絕不混淆的。

我們現在常用的「服」字,可以配上很多詞語,如「便服」、「禮服」、「校服」等,都作「衣服」的意思。但是你可知道,這並不是這字的本來意思。

這個「服」字,驟看起來,好像是由兩部份組成,但從甲骨文和金文,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這字是由三部份組成的。這就是「月」、「卩」(節)和「又」。先說「卩」,甲骨文作「」,這是一個跪的人形。「又」字是一隻手,甲骨文作「」,在那人身後。那個「月」又是什麼呢?這原來不是「月」字,而是「」,是像豎盤子的形狀,諧音作「凡」。三個部份合起來,像一個人用手驅使另一人捧盤子,侍奉別人的樣子。這個「」字形,後來被人視為「舟」字,後來楷書又寫成「月」字,都是因為形體相近而混淆了的。不過,現在的楷書,字形已經固定,我們便不能改變它,知道它的變化軌跡便足夠了。

現在我們用的「服侍」、「服務」等詞語中的「服」字,便是用這字原始的意義。

這個字是「老」字的省筆。「考」、「者」二字,在字典都是從「老」部的。在甲骨文的字形,「老」字像一個駝着背的老人,拄(粵音主)着枴杖在行走。到了金文,字形起了變化,直的枴杖變曲了,人形的頭部,亦變成好像披着長髮的樣子。在「老」字的基礎上,你能想像「孝」字原本的字形嗎?你有攙扶過年老的公公婆婆上街嗎?他們不帶枴杖,卻很喜歡用手扶着你們的肩頭,慢慢地走,對嗎?金文的「孝」字,正是這個形狀,像一個小孩子,用肩膊承托着老人家的手行走。用扶侍老人行走的形狀來表示「孝」的意思。

「雷」字的構成很有趣,從這字的構成,可見古人的智慧。

楷書的「雷」,上面一個「雨」字,下面一個「田」字。是雨下在田?,便成「雷」嗎?不是這樣的。要認識「雷」字,還得從「電」字說起。原始的「電」字,是閃電的形貌,一條長筆畫,上下再加上分支。「雷」字就是在這長筆畫的兩旁,加上兩個、三個、或四個「田」字。

「田」字是什麼呢?「田」寫得圓些,就是車輪的象形。原來古人用車輪行走時的「隆隆」聲來形容雷聲。把這些聲音加在閃電的符號之上,便構成了「雷」字。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還真細緻呢!

打雷是一種氣象,而且多在雨天發生,所以便加了「雨」為意符,又把表示閃電的筆畫省略了。便成上面一個「雨」字,下面三個「田」字的「雷」字。後來再減省為一個「田」字,便成了現在的「雷」字。這種減省的現象,在文字的發展過程中是很普遍的。

我們養寵物,有養狗的、有養貓的、有養魚的、有養鳥的,有沒有人養豬呢?對!寵物千奇百怪,既然蜥蜴、青蛙都有,怎會沒有豬呢?

我們的「家」字,由「宀」和「豕」構成,確是房子放着一頭豬。現在的都市人,除了把豬當寵物外,沒有誰會把豬養在房子。但在農村,這卻是慣常的事,有些豬養在豬圈,有些豬卻穿堂入室,在家走來走去。人類學家從這個「家」字,看出產生這個字的時候,古人已經過了遊牧時期,進入定居生活,房子才會有豬啦!

「家」字為什麼是這個讀音的?這卻有一個說法。《說文解字》說:「家,居也,從宀,豭(音加)省聲。」這句話的意思是:家是用來住的,這字由「宀」和「豭」構成。豭字是它的讀音,不過字形減省了右邊的偏旁,所以寫成「家」。這個解釋,告訴了我們「家」字的組成和讀音的來源。

「豭」是什麼呢?原來豭也是豬,不過指明是公豬。甲骨文中一些「家」字的字形中,那隻豬確又是公豬呢!

「言」字是一個與口的作用有關的字。口的作用是什麼呢?除吃東西外,便是發聲了。甲骨文的「言」字,字形像口中吐出一些東西來。我們可想像口中吐出的東西,一圈一圈,一波波,古人好像我們畫漫畫一樣,把口中所發出的聲音,畫出了一圈一圈的音波。

再看一看金文的「言」字和「音」字。兩個字形差不多相同,只是「音」字「口」中多了一小點。原來甲骨文中,有「言」字,無「音」字,無論是說話,或只是發出聲音,都寫作「言」。只是後來才分化出「言」和「音」兩個字。

「信」字是「誠實」的意思。古人認為,人說出來的話,一定是誠實的,所以便用「人」和「言」合起來,造了「信」字,來表示誠實的意思。現在我們用「誠信」一詞,便是將這兩個同義詞合起來,構成了這個詞語。

古人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從造字中,也知誠信的重要了。

(注:小篆之「信」,應為從言人聲。今只據《說文》:「信,誠也。從人從言,會意。」又「人言為信」來寫,使一般人較易接受。)

明末清初時,耶穌會教士把一些歐洲文化傳入了中國,中國開始有了「西學」。所謂「西學」的「西」,是從方位來說的。中國自古以來,認為自己的國土,位於整個大地的中央,在中國以東的便稱為「東」,如「東瀛」(日本);在中國以西的便稱為「西」,如「西洋」、「西域」、「泰西」等。

方位是很抽象的,怎樣可以創造一個字來表達呢?這回我們得從小篆說起。小篆的字形,很清楚可以看到,這字像一隻鳥,站在巢邊。所以《說文解字》說:「西,鳥在巢上也。」從這解釋看來,「西」是「栖」(棲)的意思。鳥兒停在巢棲息。「良禽擇木而棲」,好像是為「栖」字而作的注腳。

但棲息和西方有什麼關係呢?這卻有點曲折了。《說文解字》的作者說:「日在西方而鳥栖,故因以為東西之西。」太陽下山的時候,所有鳥兒都飛回巢,這是一種天天可見的自然現象。我們的祖先利用鳥兒棲息的現象來表示日落的方向──「西」。「日沒鳥投林,歸棲巢上宿」,正是「西」字的寫照。

金文的「西」字,「鳥巢」上的一點點,算是那鳥。把這字稍為轉動一點點,便很像隸書以及楷書的「西」字。由此可見,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直承大篆,而不是由小篆演變而成的。

大家還要留意一點,「襾」是個部首,也是很常見的偏旁,粵音「亞」(),而不是「西」字。

我國醫學源遠流長,可追溯到先民時代。從古文字中的「醫」字,可見到中國醫學初始的情形。甲骨文中的醫字,活脫脫就是一幅圖畫。這圖畫由三部分組成,外框是一座房子的象形,房子內左旁是一個躺臥的的人形。從這人形,還可見到他的肚子是膨脹的,相信是一個病人,右旁是一個「殳」字。

先談一談這個「殳」字。「殳」字下邊是「又」字,是一隻手的象形。在古文字中,凡是拿一件工具的,無論是棒、槌、鑿,都可以寫成「殳」字形。在「醫」字中的「殳」會是什麼呢?一般相信,手上拿的是一根針。從這字形可見,針刺療法,實是有很長久的歷史。

這個「醫」字,後來起了一些變化。房子演化作「匚」,人形演化成「矢」,合成了「」,「殳」字形保留,還另加了一個組成部份。

在大篆中,「醫」字有兩個字形,一個是「毉」,另一個是「醫」。從前一個看來,那個拿針替人治療的是巫者。「巫」「醫」不分,在很多古文明中,是普遍現象,俗語還把「醫、卜、星、相」合起來講。不過,現在醫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科學,「卜、星、相」卻仍與「巫」有一定關連。

另一個字形,便是「醫」。這字形反映了醫術的進一步發展,由巫術、針刺的醫術,進展到用藥物治療。「醫」字中的「酉」便是一個藥瓶子了。

「清明」是曆法上二十四個節氣之一,也是一個祭祖的節日。我們說「政治清明」,意思是說政治上有法度,有條理。在這意義上,「明」字是有「光明」的意義的。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朝代,叫做「明朝」。這朝代的命名,也和光明有關,因為朱元璋和「明教」(源自波斯)素有淵源,而明教的信徒都崇尚光明。滿州人建立的朝代,本稱「後金」,後改為「清」,目的是要在字面意義上壓倒「明」,《尚書》中有一句「清明在恭」,「清」字在「明」字之前,因此便定名為「清」。

「明」字為什麼有「光明」的意思呢?從字的結構,很容易理解。在甲骨文時期,已把一個太陽一個月亮合起來,構成這個「明」字。「日月同輝」,不正好會合出「光明」的意思嗎?在「武則天」的單元中,大家也會見到,武則天,取名「曌」(同「照」字),就是取「日月當空」的意思。

不過,我們在一些書畫作品中,不難看見「明」字寫成「」。原來這個寫法,已存在於甲骨文中。「」字由「冏」和「月」組成。「冏」是窗子的意思。月亮照進了窗子,不是很光亮嗎,因此也會合出「光明」的意思。

「」和「明」兩個字形,同時沿用了下來。到現在,你說哪個字較多人認識和使用呢?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一本劃時代的藥物學巨著。書中不單列舉了很多種藥物,還提出了很多種藥物的劑型。中藥的劑型,主要是湯劑,另外便有膏、丹、丸、散等。這主要談「丹」字。

「丹」原是朱砂,一種含水銀的礦物。古代方士或道士煉藥,多用朱砂,所煉出來的藥物,稱為「丹」;煉藥的過程,便稱為「煉丹」。後來,一般人依照藥方精製成顆粒狀或粉末狀的藥物,都稱為「丹」,所以「丹」便是一種藥物的劑型。

「丹」字的來源是甚麼呢?由甲骨文至現在的楷書,字形變化不大。先說字中間的一點,就像一塊深鮮色的東西,這就是「丹」──一塊朱砂。字那個外框是甚麼呢?這原來是一個「井」字,換句話說,這就是開採朱砂的礦井。整個字形,就是一個礦井,面所採的是朱砂。

你知道嗎,「丹」也有變形。我們常用的「青」字,下面的「月」,原本就是「丹」字。留意一下一些用「宋體」字形的印刷品,「青」字下面的部分,並不是印成「月」字。

藝術節中,有很多精彩的舞蹈表演。人為什麼需要舞蹈呢?

一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說,人心中有感情要表達,最普通的便用言語表達出來。要是一般言語不足以表達,便用歌曲表達出來。要是感情太強烈,歌曲還不能表達,便不自覺地手舞足蹈起來。有節奏、有美感的動作,便是舞蹈。

現代很多舞蹈,不是都有道具嗎?古人也不例外。試看甲骨文的字形,便像一個人,雙手執着牛尾在跳舞的樣子。這是「舞」的本字。後來這個字,給借了去用作「無」字,便在這個「無」字下,加了一雙腳,做成「舞」字。於是「舞」字,便變成用「舛」(粵音喘,雙腳的形狀)來表示意思(腳部動作),「無」成為表示讀音的形聲字了。「無」和「舞」,現在有很明確的分工了。

古人舞蹈,除了抒發感情,或作為一種表演藝術外,還是一種宗教活動。卜辭中有一條,寫着「乙未卜,今日奏舞,有從雨。」(乙未那天占卜,說今天奉獻一場舞蹈,便會下雨了。)很明顯,這就是求雨舞了。藝術節的表演中,有求雨的舞蹈嗎?

「國家」的「國」字,是一個比較晚才出現的字。西周時候的人,要表示「國家」的意思,還是用「邦」字或「家」字。後來,有了「國」的觀念,但仍沒有好像我們所寫的「國」字,有的只是「或」字。

「或」字的組成是怎樣的呢?最重要是中間的「口」了。這不是嘴巴的意思,而是指一個有欄柵圍着的重要地方,可能是祭祀重地吧!從早期的「或」字看來,「口」的四方都有一橫,這橫可能是「止」字的簡化,表示這「重地」是有人在四邊把守着的。後來這四筆,簡化成一筆了。而「或」字的「戈」(早期的字形是「弋」)是武器。這可厲害了,把守「重地」,還要拿着武器呢!

從這個字,你可以聯想到什麼呢?是宗教氣氛極濃的地區祭壇呢?還是政要雲集,保安極嚴密的國家重地呢?

後來,這個表示國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變成「域」字,或加了「□」,變成現在所見的「國」字。基本上,「或」、「域」、「國」原本是一個字。

「重」字有三個最常用的意思,一是「輕重」的「重」,一是「重要」的「重」,一是「重複」的「重」。「重陽節」的「重」,是用哪一個意思呢?答案是「重複」的「重」。

從字源來說,「重」字最早的意思卻與「重量」有關。在解釋之前,先說一個小故事。

從前有一個自以為對文字很有認識的人對人說:「我們現在用的『出』字和『重』字,是顛倒了的。『出』本是重的意思,『重』本是出的意思。」眾人一臉茫然地望著他。這個人更加得意,手舞足蹈地說:「你們看,兩個山疊起來,不是很重嗎?千里之外,不是出得很遠嗎?」眾人都佩服這個人的學問。

但實際上,這人錯了。「重」不是由「千」和「里」組成的。(「出」也不是由兩個「山」疊成的。)

在甲骨文中,「重」字是一個彎着腰的人,背馱着一個上下紮了口的大袋。人形的下面還畫了腳──「止」字,表示人面對的方向。到了金文,人形和大布袋重疊在一起了,人腳的筆畫也減省了。我們把甲骨文和金文對照着來看,很易看出重疊的痕跡。而金文的「重」字,已很接近現在的楷書了。

根據「重」字的圖形,可知「重」原是「背負重物」的意思,並不是什麼「千里之遠」。不過,現在的字典,「重」字是放在「里」部的。

中國的書法,使用的工具是毛筆。這種工具,在我們的文字中有沒有反映呢?答案是有的,而且反映得唯肖唯妙。

要了解「筆」字,先要了解「聿」字,因為「筆」字,最初是寫成「聿」字的。這「聿」字是什麼呢?請看一看甲骨文的「聿」字,是不是就是一隻手,拿着一枝筆桿,筆桿下面還裝有毛的呢?手執毛筆,作書寫的動作,就是「聿」(筆)字的原意,所以「筆」字,本就是動詞。古人說孔子編撰《春秋》,「筆則筆,削則削」,意思是說,應該寫下的就寫下,應該刪去的就刪去。

後來,「聿」字要來作其他用途,而毛筆的筆桿是用竹子造的,因此便在「聿」字上,加上「竹」做部首,成了我們現在常用的「筆」字了。

魯迅在日本讀書的時候,眼見自己的同胞麻木不仁,便毅然棄醫從文,用文學來從事喚醒國人的工作。你可知為什麼「棄」字是「放棄」、「拋棄」的意思嗎?

「棄」字的楷書字形,下面像一個「木」字。如果我們看一看它的篆書字形,便很清楚這不是「木」字,而是兩隻手。中間長長的一豎,和它連着的筆畫,便像一個長柄的筲箕。最上的是一個倒放的「子」字,還有三筆,畫出頭髮呢!這個圖形,便像一個人,雙手拿着一個長柄筲箕,正把一個嬰兒拋棄。

原來古代,常有棄嬰的事情發生,而這字便把這種情況記錄了下來。相傳周代的始祖后稷,名字也叫做「棄」,原因是他幼時曾給拋棄,後來得到上天保佑,大難不死,還振興了周民族。他的名字「棄」,便反映了這個字的原始意義。

秋瑾,自稱「鑑湖女俠」,是為中國民主革命流血的第一個女性。今天就拿「鑑湖」的「鑑」字來談談。

「鑑」字是一個稍後才出現的字,原本是「監」字。

從楷書來看,「監」字的左上是一個「臣」字,右上是一個「人」字,下面是一個「皿」字。這三個都是我們常見的單字,也常用作字的偏旁。「臣」是甚麼呢?如果我們把「臣」字橫放,很容易可以看出,這就是一隻眼睛,而且眼珠的部分,表現得特別明顯。「人」就是人,原本是連在「臣」字上的,是一個強調了眼睛的人形。「皿」是器皿,可以看成是一個盆子。

再看甲骨文的字形,這字的圖象就十分清楚了。圖畫就是一個人,張着大眼睛,注視着一個盆子。他在做甚麼呢?古時的人沒有鏡子,便用一個盆子,盛一些水,照看自己的樣子。因此,「監」字原本就是照鏡子的意思,引申起來,就是「看」的意思。現在我們常用的「監察」、「監視」,都保留了「監」字的原意。

後來,人們會用銅來做鏡子了,便在這「監」字上,再加「金」為偏旁,加在左旁的,變成了「鑑」字,加在下面的,變成了「鑒」字。

春秋戰國,是中國思想自由發展的時期。當時最主要的思想家,有孔子和老子。這便談談這個「老」字。

「老」字原本是一個側面的人形,像一個老人家,長着長長的頭髮,駝着背,手中還拿着一根枴杖。你能從甲骨文的字形,聯想出一個老態龍鍾,拄着枴杖,踽踽獨行的畫面嗎?

現在的字典中,「老」是一個部首。「老」部中的字,意思都多和年紀老有關,如「耆」(六十歲的老人)耄(七八十歲的老人)「耋」(八九十歲的老人)。有些部首的筆畫省略了,仍是屬於「老」部,如「考」、「者」都是。

五四運動時期,北京大學的校長蔡元培先生,挺身而出,保護學生,至今仍為學界所欽佩。蔡先生過身後,葬在香港,亦為香港文化界添上一點光彩。今天就談談蔡元培的「元」字。

要了解「元」字,我們先要了解「元」字下面的兩筆。這個「儿」字,是一個部首,也讀作「人」。這本是一個象形字,是一個側面的人形,意思也是「人」,和其他字組合起來,會組成一些大家常見的字,如「兄」、「光」等。

「元」字就是一個這樣的字。它首先是以「儿」做基礎,但在這「儿」的上面,加了一點,表示強調了這人的頭部。「元」字實在是強調了頭部的人形。「元首」一詞,正是把兩個解釋作「頭」的字合起來,成了一個詞語。「國家元首」,不就是國家的頭頭嗎?

「元」字解作「頭」,引申起來,便有「開始」、「第一」的意思:一年的第一天,稱「元旦」、「元日」,一年的第一個月,稱「元月」,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稱「元宵」,皇帝新年號的第一年,稱「元年」,最先娶的妻子,稱「元配」,開創國家有功的人,稱「元勳」。這些詞語的意思,和「元」字的原始意思,關係都是很密切的。

包公包青天大人,誰人不知,那個不曉。但說到包公的名字,卻多要看過這個單元才知道,包公名「拯」。如果我們說,包公的名字中有「三隻手」,你會感到興趣嗎?

要說「拯」字,便能要說「丞」字。

試看「丞」字的甲骨文字形,就像一個人,置身於一個陷坑中,從上面有兩隻手,伸下來要把那人拉上去一樣。根據這個字形,很容易可以看出就是「拯救」的意思。後來字形變化,在楷書中,那條表示陷坑的曲線變直了,那兩隻手形的筆畫,變成好像「水」字的兩旁,那個「人」變成好像「了」字。但是知道了這字的來龍去脈,楷書的字形和甲骨文字形,仍可見相承的痕迹。

後來「丞」字作為官名,如「令丞」、「丞相」,便在「丞」字上加「手」旁,另做一個「拯」字來表示「拯救」的意思。「丞」字本來已有兩隻手,再加一隻手,不是有「三隻手」嗎?

諸葛亮要出兵,和在北方的魏國打仗,首先便要鞏固大後方,因此他要降服南方的少數民族,這便是著名的「七擒孟獲」的故事。今天便和大家談談這個「孟」字。

「孟」字是一個很有趣的字。大家都知道,小孩子除了吃飽、穿得暖之外,還要保持清潔。「孟」字便反映了這個情況。

「孟」字由「子」和「皿」兩部分組成。這兩個都是常見的部件。「子」是一個嬰兒的造型。「皿」是盤子、盆子一類的東西。兩個部件組合起來,你可以聯想到嬰兒在浴盆中洗澡嗎?

嬰兒出生後,為他洗澡是第一件要做的事,比吃奶還要早,因此,「孟」字便有「初生」的意思。好像說「孟春」,便是指春天的第一個月。當然,孟字也是一個姓氏。戰國時候的孟軻,便是著名的聖人孟子了。

為什麼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是由龍變成的。黃帝死後,有龍來接他,讓他騎在背上升天。中華民族說自己是黃帝的後代,所以稱為「龍的傳人」。

但龍是甚麼樣子的?誰也沒有見過。一般學者都相信,龍是漢民族的圖騰,是以蟒蛇為基礎,配上馬的頭、鹿的角、魚的鱗、雞的爪、還有鱷魚的脊棘。這種想像中的靈物的形態,大概很早已經定形,在古文字中,已可見到。

現在楷書的「龍」字,橫看豎看都不像一條龍。但是,這確是一個象形字。試把楷書的「龍」字,把左旁微微傾向左,右旁移下一點,再微微向右橫置,看看這像不像一條龍。

事實上,甲骨文的「龍」字,便像一條龍,金文的「龍」字,更像龍,也很像我們楷書的「龍」字,龍角、龍頭、龍口,像蛇形的身軀,還有三畫表示脊棘,都表現出來了。

楷書的「龍」字,為了寫得整齊均勻,便把龍身和龍頭斷裂開來,並排起來,成了現在的樣子。

有了造紙術和印刷術,人們便可以大量印製書籍,而文化便得以普及,所以說,這是人類文明史上兩種重要發明。在這之前,書籍是寫在竹簡上的,寫在布帛上的,所以書都是一「冊冊」的,或一「卷卷」的。「冊」和「卷」都反映了古代書籍的樣子。

今天談「書」字,但在談「書」字之前,先要談談「筆」字。

我們試看看「書」字,上面不是一個「聿」(粵音屈9─華瞎切,亦是「核」的口語音)字嗎?「聿」的甲骨文,就像一隻手,拿着一管毛筆。這是早期的「筆」字。後來「聿」字上加了「竹」,便成現在用的「筆」字了。「筆」字原來也是一個動詞。我們說孔子修《春秋》時,「筆則筆,削則削」,就是說應寫上的就寫上,應刪除的就刪除。(孔子時仍是用竹簡,刪除時便要用小刀把字削去。)

「書」字和「筆」字一樣,也是一個動詞,也是「書寫」的意思。這字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表示意思,另一部分表示讀音。這種字稱為「形聲字」。第一部分是「聿」,上面說過,是一隻手,拿着毛筆,已表示了書寫的意思。那麼那個「曰」字是什麼呢?這個「曰」,原來是「者」字的省筆,用來表示這個字的讀音。「者」字,當時讀音近「煮」,「煮」和「書」讀音是相近的,不是可以拿來表示讀音嗎?

漢字中有表音成分的字極多,你能舉出一些來嗎?

「李白斗酒詩千篇」,我們的大詩人李白,喜歡喝酒,愈喝得興高采烈,詩寫得愈好,氣派愈豪邁。「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喚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為了與別人喝酒,連馬匹、衣服也賣了,你見過這種豪情的人嗎?

說到「酒」,查字典時,你會到那一部去找「酒」字呢?唔!「酒」是液體,應到「水」部去找。

這個推理正確,但實際上錯了。傳統的字典,「酒」字是放在「酉」部的。

「酉」是一個象形字,就像一個圓口、細頸、寬肚、尖底的瓶子,或酒罈子。金文的字形,就像這種瓶子,而且兼作「酒」的意思。甲骨文的字形,在「酉」旁有三筆。這三筆卻不是「水」,甲骨文的「水」不是這樣寫的。這三筆大概表示酒香從酒罈子一陣一陣飄出來,正如「彭」字的三筆,像「嘭嘭嘭」的鼓聲。

到了篆書,這三筆誤寫為「水」,後來都寫成「三點水」了。「春」字原本的字形,是由「艸」、「屯」、和「日」組成。

「屯」字象植物種子初生的根芽形。

從甲骨文的字形來看,有樹林,有初發芽的草,有暖暖的太陽,表現了一片春日和暖,草木復生的春天景象。「春天」是這字原始的意思,到現在還是一樣。

現在楷書,由「」和「日」組成,和原本的字形,變化已很大。書法家、篆刻家,往往仍會寫古體的「春」字。

「春」字,現在的字典放在「日」部。太陽的光和熱,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楷書字形仍然保留了一點字的原義。

清末,慈禧太后慫恿義和拳作亂,引起軒然大波,導致八國聯軍入京,是我國近代歷史一件大事。「義」字常掛在人的口邊,動不動便說「義氣」,究意「義」字最原始的意思是什麼呢?

「義」字的構成,雖然經歷了三千年,仍沒有什麼改變。「義」字上面是「羊」,下面是「我」。「羊」的意義是很明顯的,就是一頭羊。「我」是什麼意思呢?

「我」由「戈」組成,可見「我」是一種長柄的兵器,「我」字左旁的筆畫代表一列鋸齒。原來「我」是一把有柄的鋸,古人多用來鋸開畜牲的屍體。

把「我」和「羊」放在一起,大家可想到是什麼意思了。這就是把羊宰了,用鋸來分開一塊塊。

把羊宰了,除了一般食用外,還可以用來祭祀──作為犧牲。因此「義」字和「羲」字,不單字形相似,意義也是很密切的。

古代洪水為患,要夏禹多方努力,三過家門而不入,才把水治好。今天我們就談「水」字的故事。

人們說「夏禹治水」,假如我們說「夏禹治河」,對不對呢?從夏禹的工作來說,這是對的。古書記載夏禹治水的時候,把九條大河疏導,使水沿着河,流入大海。從文字的構成方面說,這話也是對的,因為「水」就是河嘛。

從甲骨文的「水」字來看,「水」是由河流的圖畫演變而成的。字的中間那一筆,就是河流的中間,水流最大的地方。旁邊的四筆,就像河中的流水,甚至我們可以把它聯想成濺起的水花。現在楷書的「水」字,筆畫雖然不同,但結構基本是一樣的。

「水」作為河流解,也是很普遍的。廣東省有一個地區,叫做三水,就是有三條河流經那。很多河流的名稱,都用「水」為偏旁,好像「涇」、「渭」、「洛」等,都是河流的名稱。後來「水」的意義擴大了,便兼指我們日常使用的水,因此很多與水有關的字,都是水旁的,如「溼」、「淋」、「滋」、「潤」等,地理上與水有關的字,也都用了水旁,如「海」、「河」、「港」、「池」、「深」、「淺」等。

蘇軾,號東坡居士,世人都稱他為蘇東坡。他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起句便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今天就拿「東」字談談吧!

「東」字,從楷書的字形看,好像是一個「日」字和一個「木」字組合起來的。篆書的寫法也是這樣。所以,曾經有人這樣解釋:這字「日」在「木」中,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古人便用這方法來使人意會「東方」的意思。

從甲骨文的「東」字來看,字形中卻不像有個「日」字,整個字反而像一個上下兩端都用繩索綑紮好的大布袋。因此,很多學者都認為「東」字本是「大布袋」的意思。因為讀音和「東方」的「東」相近,便借了去做「東方」的「東」字。而這一借,便沒有回頭,永遠都作「東方」解了,因此便另造一個「橐」(普通話tuo2粵音「托」)字來表示「大布袋」的意思。

從這字可以看到,古代文字不多,在有音無字的情況下,往往會借一些同音或音近的字來用,有些字經常被借去作某一意思之用後,意思漸漸固定下來,原本的意思反而少人知道了。

此外,只用後起的字形來望文生義,「測字」式的解釋,是不足為法的。

端午節的龍舟競渡,現在已發展成一項國際上的體育盛事,每年端午節前後,世界各地華人聚居的城市,都會有賽龍舟的活動,參加者也不限於華人。

龍舟裝飾得很美麗,修長的船身,前有龍頭,後有龍尾。但「舟」字,是一個象形字,它的圖象,只是很簡單的水上交通工具。

甲骨文中,已有很多「舟」字,金文中的「舟」字,活脫脫就是一隻舢舨的形狀。這些字形,雖然經過多年演變,和現在通行的楷書,分別也不大。

「舟」字是一個部首。在「舟」部的字,都與船隻有關,無論大船或小船,簡陋的船或華麗的船,都放在這部中,舢、舨、艇、舫、艦,不就是各種船隻嗎?

篆書的「舟」字,稍稍變形,像不像「月」字?不說不知,原來「前」、「俞」、「服」、「朕」幾個字中的「月」字,原本都是「舟」字。因此,由這幾個字作為部件構成的字(如「剪」、「偷」、「勝」等),面都有「舟」字。以後,我們看見漢字中有「月」的部件,不要以為一定是源自「月」字了。

鄭和下西洋時,榜葛剌國(今孟加拉)的國王送了一頭長頸鹿給中國,當時的人,稱這頭長頸鹿為麒麟。

中國古代有沒有長頸鹿呢?原來中國古時中原地帶,有很多動物,後來因為氣候轉變,都絕跡了,長頸鹿便是其中之一,幸而在我們的古文字中,保留了一些線索。

我們先把左邊甲骨文的字形和圖畫對照一下,不難看出這就是「鹿」字。甲骨文的字形,把鹿的特徵──一對樹枝形的角,以及牠蹦蹦跳跳的特性,都畫了出來。

再看中間的甲骨文,和「鹿」字非常相似,但頭上的樹枝,變成一對如菌狀的角。什麼動物的身軀像鹿,頭上又有一對如菌狀的角呢?

我們再看右邊的甲骨文。從字形看,很清楚,這就是一隻長頸鹿。古人認為這是「麟」字。古代歷史書上說的「西狩獲麟」(往西邊打獵,捕得一隻麒麟),指的大概就是長頸鹿。那時長頸鹿已經非常稀少,因此歷史上也要記上一筆。

中間和右邊的字,實際上是同一個字的兩種寫法。右邊的字是長頸鹿的側視圖,中間的字也是長頸鹿,不過強調了那對菌狀肉角。那麼,這是什麼字呢?這就是「麗」字。「麟」和「麗」,字音還是相近的。

「麗」(長頸鹿)是一種很美麗的動物。後來便用「麗」作「美麗」的意思。你以後看到「麗」字,會聯想起長頸鹿嗎?

宋朝最後一個皇帝曾逃難至香港,因此留有「宋王台」的遺址。宋朝名臣文天祥的後人,也留在香港,成了香港原住民五大姓族之一。今天我們談談這個「宋」字。

最早人類住在地洞,或住在樹上。後來慢慢進步,便把房子建築在地面上。但不是一開始便有很完整的房子,他們的房子還是很簡陋的。從「宋」字,我們還可以看出一點早期房子的形狀來。

甲骨文的「宋」字,上部代表屋頂的地方,呈圓椎形。有些人類學家指出,這種房子,和現在大興安嶺區鄂倫春族的「仙人柱」相似。「仙人柱」是一種房子,用若干木杆交叉搭建,外面覆蓋上茅草,頂部留通風的地方,一側留門,整個房子呈圓椎形。

其實,北美洲的印第安人的帳幕,也是這種形狀,不同的可能只是覆蓋物。現在在北美洲很多旅行地點,都可以租到這些印第安人的帳幕來住呢!

「宋」字原本的屋子的形狀,後來借用為地名,以及國名。作為姓氏、朝代名,當是後起的意義了。

中國第一個統一的朝代是秦朝,今天就和大家談「秦」字。

楷書的「秦」字,開頭幾筆,和「春」字的寫法一樣,讀音和「春」字又有點相似,但「秦」字和「春」字,在字的來源方面,是完全不同的。

金文的「秦」字字形,很像一幅圖畫。字的中間部分,是「午」字。「午」字原像舂米用的、長長而細腰的木棍,現在加了「木」旁,寫作「杵」。現在一些表現舂米的土風舞,也會用一枝長長的杵做道具。

「午」的兩旁,是一對手,正像雙手拿着木杵,一上一下地舂米。字的下部,不是有兩棵「禾」嗎?

秦代的祖先,以「秦」為國名,正是為了標榜那是一個農業發達的地區。

楷書的「秦」字,和金文的「秦」字,形體雖然有了變化,但只要明白了它的結構,仍可以看得出,「秦」字就是一幅舂米圖。

有人說,人類發明了輪子,文明便跨進了一大步。但輪子不能載東西。後來,人們把一個箱子放在輪子上,造成了車子,文明又跨進一大步。中文字的「車」字,便是把箱子放在輪子上。

很多同學都喜歡收集模型車子,要是你喜歡的話,你也可以收集中文字中的「車」字,因為古代的「車」字,款式很多,我們現在常用的「車」字,只不過是眾多「車」字中比較簡單的一個。

我們選用一個比較完整的「車」字,對比着圖畫,看看古代車子的形狀:一條車軸,貫穿着兩個輪子,兩個輪子中間,是乘人的地方,稱為「輿」,車軸兩端的短畫,是用來鎖定輪子的位置的,稱為「轄」。車前一條長木,稱為「轅」,轅前的橫木,是「衡」,橫木上的兩個叉,稱為「軛」,是用來套着牛馬,讓牠們拉車的。這個車字,簡直就是一幅圖畫啊!

現在我們常用的「車」字,仍是車子的俯視圖,只見乘人的「輿」,車軸和兩端的輪子,其他部分都省去了。

大家看電影、電視、名畫、攝影作品,往往會見到這樣一個畫面:一輪紅日,差不多沈到地平線,而前景就是幾叢青草,只見它們的剪影。

古人造字,真的就拿這個畫面,創造了一個代表日落的意思的字,這就是「莫」字。對比一下甲骨文的寫法、小篆的寫法,和楷書的寫法,基本還是一樣,用四個「屮」(粵音徹)代表草叢,整個圖像就是太陽落到草叢中。只是楷書把下面兩個「屮」寫成「大」字形。

不過,後來「莫」字被借去用作「無」的意思,人們便在「莫」字下面,再加一個「日」字,成了現在的「暮」字,作黃昏的意思。「莫」字本是一個會意字,很有圖畫的性質,「暮」字卻是形聲字,由「日」作部首,而「莫」表示這字的讀音。

構成「莫」字的四個「屮」,便是「茻」字(粵音網),仍是草叢的意思。這個字很少用了,但卻由它作聲符,組成了一些字。試按這兒,到「作為部件的字」中看看

「從人類文明的發展來看,人類找尋食物,先是採集野果鳥蛋,跟着是狩獵,再跟着才到農耕。農耕又經歷長時期的刀耕火種,到有了適當的農具後,才定居下來,耕種一塊固定的田。這種種過程,古文字中都留下了痕跡。

田地是沒有固地形狀的,但是,有了犁耙後,便有了整齊的田壟。「田」字正反映了這種情形。在甲骨文的「田」字,四周的邊界,形狀是不定的,而中間的橫線直線卻一定是直的。後來不同的字形,都簡省成「田」字形,四周的「□」,代表田地的邊界,中間的「十」字,代表了或橫或直的田壟。所謂「阡陌縱橫」,便是這個形狀。這個字形,由甲骨文到現在,都沒有什麼改變。

「田」是很常見的部件。不過,漢字中的「田」,不都是「田地」。好像「鬼」字中的「田」是面具,「畢」字中的「田」是網,「車」字中的「田」是車廂,「雷」字中的「田」是車輪聲,「魚」字中的「田」是魚身,還有些原本與「田」無關的,卻寫成「田」字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ss/106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