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食俗 >> 苗雨时诗论15
苗雨时诗论15
论诗歌的
瞬间闪光与对比艺术
诗歌是个体生命的展现。刹那间的发现和感悟,是诗人生命体验的特征。诗歌艺术的本质,就是在瞬间达到永恒,从有限走向无限。诗人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就在此中进行。瞬间的把握不仅是诗人生存的方式,也是艺术表现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是瞬间艺术。
诗歌对瞬间的扑捉和处理,表现为多种情况:
一刹那的感觉。这种感觉处于事物的转折点,新旧交替之间,因此它蕴育着丰富的涵义。例如,朱自清的《除夜》:
除夜的两枝摇摇的白烛光里,我眼睁睁瞅着,
一九二一年轻轻地踅过去了
诗人写除夕之夜,不写别的,只抓住这一刹那飘忽而逝的感觉,然而这感觉却包含了对过去一年的回顾和对新一年的展望,交织着往昔与未来的种种感悟。
一闪念的幻想。面对某种事物,情有所钟,忽然闪现出某种奇特的幻想。例如,洛夫的《子夜读信》:
子夜的灯
是一条未穿衣裳的
小河
你的信象一尾鱼游来
读水的温暖
读你额上动人的鳞片
读江河如读一面镜
读镜中你的笑
如读泡沫
夜读友人书信,在诗人心目中突然间,灯光幻化为小河,信幻化为游鱼,于是友情是“水的温暖”,友人的皱纹是“动人的鳞片”,友人的笑声是鱼吐出的“泡沫”。这种幻想奇特、妥贴而又有很深的情味。
一下子的触发。诗人在观照事物时,偶然的机缘,撞击了他的心灵,于是情思如泉涌。例如,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明月光”,“地上霜”,是眼前景,眼前景偶然触发心中情就在诗人俯仰之间油然而生对故乡的思念。瞬间的感触,信手拈来,平实写出,然而却情意绵长,很能引起处于相似境遇中的读者的共鸣。
一时间的人物情态的选择。诗歌写人物,可以展开外貌描写,但化美为媚,抓住一时的情态,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这里,没有外貌刻画,只有一个动作——“一低头的温柔”,一个声音——“一声珍重”的祝福,然而却写尽了那个日本女郎的无限风情。此诗是单纯的,也是媚人的,其媚人也许因为其单纯。
一个动作的瞬间定格。一系列的动作之后,突然停顿,造成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休止。例如,袁枚的《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写一个牧童骑牛,唱歌,歌声把树林都震动了,可是走着走着,忽然想要捕树上的鸣蝉,于是歌声骤停,不出声地立在那儿。此种定格,绕有情味,令人赏心悦目,得到一种间歇中的美感享受。
事物发展将至未至顶点的时机把握。德国美学家菜辛说:绘画表现事物,不能表现发展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向更远处看,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这个道理,也适于诗歌,例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人写春天,不写繁花似绵的浓艳,而写若隐若现的如丝的小草,不写盛春,而写初春,然而恰是这小草透露了春的信息,更使人神思遐想,如果把什么都写尽,写到顶点,反而束缚了读者的想象。
富有包孕内涵的瞬间展现。突现关键时刻的关键情节,由此生发联想和想象,使之蕴含丰富的内容。例如,未央的《枪给我吧!》:
松一松手,
同志,
松一松手,
把枪给我吧!……
这首诗以一个战士从已牺牲的战友手里接枪的“瞬间”,通过他的急切痛悼,表达了战友之间的生死之谊。但这种“瞬间”的悼念却浓缩了丰富的内容:胜利后战场上的情景,死者与敌人搏斗的追忆,死者死不暝目引发的种种联想,以及战士继承死者遗志,完成“未尽使命”的决心,等等。这样的诗,因为把握了“瞬间”,所以内容提练得集中而强烈。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在情景的演化中,突然出现矛盾逆转,从一个境界转到另一相反的境界,给读者造成一种惊奇、震撼,从而受到启示,有所领悟。台湾诗人把这种方式,称为“瞬间绽放”。“瞬间绽放”是诗中时间技巧的巧妙运用。例如,闻一多的《春光》:
静得象入定了一般,那天竹,
那天竹上密叶遮不住的珊瑚,
那碧桃;在朝暾里运气的麻雀。
春光从一张张的绿叶上爬过。
蓦地一道阳光里过我的眼前,
我眼睛里飞出了万只的金箭,
我耳边又遥传着翅膀的摩声,
仿佛有一群天使在空中逻巡
……
忽然深巷里迸出了一声清籁:
“可怜可怜我这瞎子,老爷太太!”
这首诗,前边大部分渲染了一派静谧、灿烂的和平的春光,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但诗快结束时的最后两句,则来了一个突转,造成了石破天惊的效果,它启示人们要正视人间严酷的现实,关心民间的疾苦。
对于诗歌,摄取富于艺术表现力的“瞬间”,能给读者留下久远、深刻的印象。它可以使读者的想象自由活动,愈看下去,愈想象得更多,愈想象得更多,愈相信自己的所见。如此,诗歌表现人生,就不仅高度集中,而且浓缩概括。而这是符合诗歌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的。但是,此种“瞬间”的捕获,也并不容易。它要求诗人既有深厚的艺术素养,又有对生活的敏锐感觉。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碰撞中,发现“照亮灵魂的火花”。诗人的创作,就应该努力捕捉这些火花,使诗作表现出精采的“瞬间”。如果一部诗作能有一、两个闪光的“瞬间”,那么,它给人们的艺术感受将是丰富而无尽的。
论诗歌的对比艺术
对比是把两种相对或矛盾的事物或情理并置在一起,互相比照,互相映衬,使其中某一方面的特征,更加突出,更加鲜明,以揭示生活的本质,从而产生强烈的震动效果,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所以,对比以它特有的魅力,为诗人们所钟爱,在诗歌中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对比形式。
按对比度的大小来分,诗歌的对比可分为反比和衬比两大类。
反比。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反对就是反比,把完全相反、互相对立的事物组成对比,则,“理殊而趣合”,显得深刻和意味无穷。试举几例:
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秋雨”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景象。前一句暗喻唐明皇与杨贵妃当初的欢娱生活,后一句暗衬杨贵妃死后,唐明皇的孤寂凄苦,两者形成强烈的对照,引发人今昔之概:真可谓“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这首诗写诗人重阳登高,面对“万里”秋风,“百年”逝水,感慨万端。时间与空间的对照,极大地凝聚了诗人的悲情与病痛,甚至昭示了他一生的坎坷遭际。
心也许很小很小
世界却很大很大
…………
世界也许很小很小
心的领域很大很大
——舒婷《童话诗人》
这是诗人写给G.C.的一首诗,G.C.是童话诗人。诗中世界与心的大小的辩证,富有理趣地表现了诗与自然、诗与读者的广泛联系,而这里联系的核心是童贞。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这是一首纪念鲁迅先生的诗。它没有直接赞颂鲁迅,而是把两种人生态度、两种结果并列在一起,从而形成尖锐、鲜明的典型化的对比:一种人是“骑在人民头上”,“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他们的下场是“摔跨”、速朽、倒台;另一种人是“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他们的结果是:人民崇敬,野草常青,历史永记。这种在对比中对鲁迅的歌颂,不仅使人们感受到人生的启悟,也从中窥见到历史的必然。上引是诗的开头一节,从生死观上,笼罩和统领全篇,更是奇警动人。
衬比。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烟霞”与“高山”,“断脉”与“远水”,它们的关系不是反比,而是一种陪衬和烘托,对比度弱一些,但也有比照的效果在。咫尺山水之所以造成万里之势,恐怕和这种衬比艺术有很大关系。试举几例: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以星光遥挂而垂来比衬平野,便愈见出平野的辽阔无际;以月光的奔涌如泄来比衬大江,更见出大江的迷茫浩渺。而且,一写大地,一写江水,两相辉映,境界宏远。看似录常句,却比衬有致,工追造化。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天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
杨贵妃回头一笑,千娇百媚,相形之下,六宫所有的美女都暗然失色了。这就是以皇宫的美女来比衬杨贵妃,有力地衬托了她的娇美动人。
鹰在脚下。
云在脚下。
迈进天的门槛,
我来作客。
——孔孚《天门峰即景之一》
啊,好一座天柱山——
拔地而起,
突兀峥嵘,
鹰到此断翅,
猿到此折骨,
李白到此,
一声长叹,
两行泪湿万卷书。
——叶文福《天柱山献诗》
前一首写泰山南天门高,不直言其高,而说“鹰在脚下。云在脚下。于是真可以迈进天的门槛了。后一首写天柱山,如果光说它拔地而起,未见其威势,衬以鹰断翅、猿折骨、李白长叹,就有力地表现了它巍峨峥嵘、令人惊汉的气派。这就是衬比的作用。
对比,是符合生活现实的,它是生活辩证法的艺术表现。但;诗中对比不同于生活中的对比,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生活中生发出来以后,就有了它独特的价值和效用,而成为诗美的原则之一。运用对比,一是对比的事物要有可比性,或特征,或性质,或效用,恰好形成矛盾或相对关系,这样的对比才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二是对比的整体性,对比的双方不是分立的,互不相干的,而是相反相成,在相互映照中,成为一种矛盾而又和谐的总体结构,这样才能产生出更高的效果。生活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还存在着上下、远近、明暗等各种各样的相对关系。诗人应该深入地体察生活,做到如高尔基所说:“必须细看、酌量和比较,必须寻找统一,必须寻找对立,一切都在于此”。同时,要善于学习和运用对比的艺术技巧,使之很好地服务于内容的表达,以抒发自己爱憎分明的感情,从而在读者中造成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苗雨时,年毕业于河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历任河北廊坊师专中文系主任,教授。河北省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年开始发表作品。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的审美》、《燕赵诗人论稿》、《从甘蔗林到大都会——当代诗歌卷》等。《简论诗歌的时间》获河北省第三届文艺振兴奖,《燕赵诗人论稿》获河北社科联社科三等奖。
《巢时代》第期
本期编辑秦芳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