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九九重阳风俗习惯

发布时间:2021-11-7 17:07:25   点击数:
北京的最好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4781490.html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黄金周的余温还未散去,寓意着孝义的重阳节又如期而至。

九九重阳节,蕴含长久长寿的意义,代表着对健康长寿的执着追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是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它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重阳节这一天,民间有许多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还在纠结如何陪老人过节的朋友们,赶紧带上家里的长辈,一起来体验吧。

九月九踏秋,秋收时祭天祭祖,佩茱萸饮酒求寿。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称为“辟邪翁”。

正经重阳节传统食物,就是重阳糕。最初是隋唐之际,重阳节带祭祀秋天的任务,黍秫收获,于是用粘米来做糕,以感谢上苍的恩赐。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楚辞·九怀》中有记载暮秋登高的篇章:“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谬兮收潦而水清”。汉承楚俗,由此逐渐衍成重阳登高的习俗,登高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又寓意着生存繁衍。

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

《鹤山县志》载:“于秋初放纸鹞,是日(九月九日)以火断其线,任其随风而去,谓之‘流鹞’,以除疾病云。”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秋天万木萧疏、群芳凋零,菊花却傲然开放,所以菊花也有高贵与长寿的象征,在中国有“寿客”之称,是寿宴布置及赠送老人、长辈的不二选择。

吃糕、赏菊、插茱萸

登高望远、放风筝

九九重阳节,浓浓思亲恩

孝敬老人,爱不缺席

佛山市文化研究会携全体会员

祝愿天下所有老人与青松永同龄。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ss/123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