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食俗 >> 走进道教元旦说说元旦
年马上结束,元旦将至,就来说一说“元旦”。
做为一门流传和使用了几千年的古老语言,汉语和其他语种不同之处就在于,除了近代一些音译舶来词外,每个单独的汉字都有其独特含义。拿元旦这个词来说,“元”是开始,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两字合称就是指新年第一天。
小时候,我曾经认真思考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元旦到底是咱们民族传统节日还是建国后照搬西方新设立的节日?
单从名称上您看看,元旦这个名字和咱们传统节日例如端午重阳中秋等等啊放在一起毫无违和感,一听就特有文化底蕴特有内涵特有古老传承的赶脚,根本不像那些从西方学来的节日名称,什么劳动节妇女节国庆节…岂止叫一个没意境,直白的好象是菜场大妈给孩子起名字似的,当然大妈起名字够接地气,可回味起来,总是少了传统节日名称那种空灵和悠远。
长大后,在网络帮助下查询点资料迅速异常,虽然准确性不好说但多找多看多查多方印证也能有个大概,小时候的这个难题也迎刃而解,原来“元旦”这个词是咱们老祖宗早早想好的,只不过最初并不是指公历一月一日。
史料记载,“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也有“元正”,“元辰”,“元春”等叫法。
民间还有个关于元旦由来的传说,说是在远古的尧舜盛世,尧在位时勤政于民,真心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干很多实事,大伙也十分爱戴他,在他年老体衰想退居二线时,尧也丝毫不贪恋权势,决心依据禅让制,不把首领的位置传给儿子,经过考察后,尧认为舜德才兼备,就把舜扶上马,制定舜为自己去世后的接班人。
不久,尧去世,舜继任,人们为了怀念尧并庆祝舜成为新首领,就把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称为“元旦”。
?
而这个词所对应的节日时间在历史上也是几多变更,例如,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一月)为正月,而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到了周朝周历又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但不管哪个月份被定为正月,元旦都是指正月初一这天。
而目前元旦特指公历一月一日则是在年由中华民国政府确定,年后沿用至今。
也就是说,元旦这个词是咱们老祖宗发明的,只不过节日的时间是按西方标准来制定的,所以,我小时候那个困惑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许地山先生认为:“从我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宗教的信仰看来,道的成分比儒的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影响深远,其中的多种民俗均来自于道教祭祀活动,并且其中充满了玄学的理念。
而元旦也肯定少不了与我们道教有关。
隋代以“雅道”自居的道教杜台卿真人,在所著《五烛宝典》中这样解释元旦:“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也被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而“三”这个字在道教中一直被认为是大吉之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说世间万物,均由“三”化生,同时,道教中一些重要神仙祖师和术语也与“三”有关,如三清,三洞。
在中国历史上,不管元旦被定为是哪一天,历代皇朝都会在当天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舞龙灯等活动。在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等娱乐欢庆活动。
在这些节日习俗中,祭神佛祖先自然不用说,其余的风俗习惯中如守岁,有种说法是源自需熬夜迎接道教灶王爷的传说,还有种说法即守夜是依据道教守庚申习惯而祈求新年有个好身体。
辛亥革命后,元旦就被政府定为公历一月一日,而这些民俗活动也顺理成章地按旧习俗在春节除夕夜展开,这么多年过去,风俗习惯就好像流淌在血液中一样,从父辈传到子辈,再传到孙辈…形成了咱们这个民族自己的记忆。
直到今天,对咱们很多老百姓来讲,真正意义的过年也从来不是指元旦这一天,而是那个寓意团圆喜庆,时不时传来鞭炮声,酒肉摆满桌亲人围坐一席的大年三十。
元旦快乐,别赞赏我,帮助身边人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