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食俗 >> 今着重阳节,岳西过节有这个习俗你知道不
(网络配图)
重阳节是一年当中最后一个时节。过了重阳无时节,不是风霜就是雪。因此,乡下人非常看重重阳节,把重阳节过得有滋有味,多半是用打糍粑的方式庆祝重阳节。
籼米揣糍粑——硬辞(糍)。这句歇后语可以看出籼米是打不成糍粑的。打糍粑需得优质的糯米。重阳节的头天晚上,人们把白花花的糯米洗净后浸在饭盆里,让糯米充分地吸水浸软,这样打出来的糍粑更有糍性,香糯可口。
第二天一大早,将浸透了的糯米装进笼床里(蒸笼),锅底添大半锅水,用大柴火蒸煮,半个钟头后,锅里冒出一阵阵热气,扑鼻的香气氤氲着整个厨房,侵入肺腑,再蒸十几分钟,糯米就蒸熟了,往锅里添几瓢冷水降温,双手拔出笼床,放到锅台边上,等不及吃糍粑的小孩,用手抓一坨糯米饭,往嘴里揣,烫的嘴角直咧。
记忆中,碓磨棚里,被母亲扫的干干净净,碓嘴、碓臼用水冲洗了一遍又一遍,用抹布擦得光光净净的。母亲用头天磨好的芝麻粉或炒熟的黄豆磨成粉撒在碓臼里,父亲把糯米饭倒进碓臼里,然后父亲在上面用脚踏碓轱辘,用力踩踏,母亲俯下身子,不时地翻动碓臼里的糯米饭,并不断地往碓嘴上抹芝麻粉,不一会工夫,糯米饭便变成了糍粑。
父亲从碓臼里拔出糍粑,放到竹匾里,和母亲一起抬回家里,我们兄妹几个,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乐不可支,等不及竹匾放到饭桌上,便上前用手去扯着吃,母亲说:“别急。别急,有你们吃的,等老人家先吃。”母亲所说的老人是指过世的先人。说着,母亲动作麻利地扯了几块糍粑放到盘子里,吩咐父亲端到大门口的空地上,小声地呼叫着;“老翁、老婆、爷爷、奶奶,我家的列祖列宗都来吃糍粑哦!”。之后,母亲把糍粑扯成大块小块的,每块都撒上芝麻粉,或送给隔壁的邻居,或送给亲戚。印象最深的是,每年重阳节打糍粑,母亲总要留一块要我带到学校,送给小学老师。不光是我一家,许多人家都这样做。这是农村人最朴素的尊师方式。
当餐吃不完的糍粑,可以切成小块,放到锅里用香油煎炸着吃,也是上等的美味。
如今,再也不用碓臼舂米了,乡下再也见不到碓臼了,人们打糍粑是把糯米饭放到竹匾里,往竹匾里撒上芝麻粉,用斧头一下一下地捶,不但费时费力,也没有碓臼打的糍粑的味道。尽管如此,每逢重阳节,打糍粑还是少不了的庆祝方式。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糯米糍粑分外香!
长按指纹图片能迅速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ss/12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