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食俗 >> 重阳节赏高山古琴弹奏姚炳炎九日
▲点击蓝字 这是一首传为春秋时期俞伯牙所作的琴曲,其从多个角度对高山作一番描绘与讴歌。整曲过程就象是一个人的登山历程,从远望、近观、入山、仰望、登阶、跋涉、攀援、观景、直到登顶以至回望。其间的层层曲折、艰辛、感受、风景等等,人们随乐曲观山、登山、玩山、味山、赞山,最后完成了一趟心灵的游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传统中国人的心目中,巍峨的高山不仅是博大与崇高的象征,更代表了一种精神与道德的高度,所以登山的历程何尝不是一个向崇高精神境界的攀登过程,这也许是此曲给我们带来的另一种启迪。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远眺、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因此,重阳节也叫“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登高避灾,其二是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三是登高“辞青”。
登高避灾源于汉代,有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故事。桓景是东汉汝南(在今河南省平舆北)人,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然而,《续齐谐记》不过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晋代葛洪《神仙传》卷五记载,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街市小官),后来跟仙人壶公入山修道。可是,桓景其人在有关东汉、三国时期的各种文献资料中均无记载。后来的《宋书·符瑞志》中倒是提到过东晋成帝时有个叫桓景的太守,但时间上已相差了百余年。显然,这个故事“纯属虚构”,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有人提出,登高其实是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古代先民生存环境极其艰苦,大多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大山中生长的各种植物、隐栖的飞禽走兽以及潺潺溪流,使人类才得以生存繁衍。如果逢高温干旱,山间密林可避高温炙烤;洪水袭来,攀上高山可躲灭顶之灾。此外,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而且,高山的雷电可以带来火种,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因此,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持此观点的人还将“崇”字本身作为旁证:崇,形声字,从山,宗声。崇拜之“崇”原本就是对山岳而言,因为“山”即高山,“宗”为神圣。以“宗”喻“山”或以“山”喻“宗”,都蕴含有尊崇、敬畏之意。
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相关阅读推荐
古琴曲欣赏《梅花三弄》弹奏:张萌
老八张经典古琴曲欣赏《佩兰》弹奏:喻绍泽
禅乐欣赏《虚谷》古琴弹奏:马常胜
古琴曲欣赏《平沙落雁》弹奏:龚一
禅乐欣赏《秋水悠悠》古琴弹奏:巫娜
古琴曲欣赏《醉渔唱晚》弹奏:葛勇
古琴曲欣赏《将进酒》弹唱:金蔚
古琴欣赏《太阳》弹奏:成公亮
古琴曲欣赏《落梅》弹奏:谢俊仁
禅乐欣赏《雪山遗梦》古琴弹奏:龚一
古琴曲欣赏《阳关三叠》弹奏:张萌
传承古琴技艺弘扬传统文化
客服交流群:
长按此码留住相逢
▼点这里,进入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