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食俗 >> 百世珍一内涵丰富的重阳节
百世珍一室雅风清随明月幽心伴云闲
▼
重阳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古时人们会通过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寄以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这样重要的节日你真的了解他的文化内涵吗?小编愿与诸位共同学习。
重阳节是在过什么?(一)登高节
重阳节的第一个节日主题,就是登高节望远。
在古代,每逢九月初九,都要举家登高望远。传说是为了避灾,因为有民间故事讲到,古时曾有一家人在九月九佩戴茱萸登山,回来后发现家中牲畜皆亡,唯有登高远走的家人无恙,——虽然这是个遥远的故事,但是流传到风俗习惯里,上至帝后、下至民间,都会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望远。
如果说,三月三的春游,是在蛰伏了漫长一冬之后,于天清地朗的暮春之日,舒活筋骨,迎春“踏青”;
那么,九月九的秋游,就是在进入一季冬藏之前,于秋高气爽的暮秋之时,健身祛病,登山“辞青”。
(二)敬老节
杜甫也有一首《登高》诗,虽没明说是重阳登山,但的确是秋末登台,他写尽了一种寥落老态的悲哀: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如果不到行至暮年,活力无限、前途大好的中青年群体,确实很难了解沧桑老者那一份身体力不从心的叹息、生活希望沉沦的无奈,是像杜甫诗里描绘的那样,多病缠身,霜鬓苦颜,落叶声哀,登台步迟。
所以,重阳节的第二个主题意义就凸显了出来,重阳节,也是“敬老节”。
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就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重阳节由此有着为老人祝寿吉祥、祝祷长寿安康的节日寓意。
(三)祭祖节
重阳节几乎是处在年尾时段最后一个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由此也可看出重阳节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中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农业文明,是极其重视祖先经验的一种文明形态,因为必须要依靠前人总结的教训、祖先遗留的智慧来耕织种植,由此,就形成了一种祖先崇拜的文化心理。中国古人,对于先祖的无限敬重、对于祭祀的高度重视,都由此文明根源而来。既然祭祖是如此重要,那么,重阳节能被列入“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就可见这个节日的地位之高、分量之重。
因此,重阳节的第一个节日主题,就是“祭祖节”,这是一个游子风尘归来、全族祭奠先人的节日。
(四)菊花节
重阳节,落木萧萧下,群芳纷纷谢,此时只有菊花,盛放傲人骄姿,独揽天地秋意,所以,当中国文化中提起重阳的时候,就必与菊花紧密相连。
比如孟浩然唐诗里写“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与友人把盏对菊、共话重阳;而李清照的宋词写“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清冷孤节,一人挨过,她也要把酒菊花丛,愁饮菊花香。所以,在独属于菊瓣长长的重阳深秋,菊花与重阳活动形影不离,重阳与菊香飘摇融为一体。
重阳,是一个赏菊的节日;菊花,是属于重阳的主角。因此重阳节的第四个节日主题,就是“菊花节”。
中国人爱重一种植物,绝不仅仅是贪图它的芳姿本身,而是看重植物承载的文化内涵,是爱那一层贴给了某种植物专属的文化标签。比如“梅兰竹菊”四君子:
爱梅,是爱它“寒梅傲雪”的“傲”骨;
爱兰,是爱它“空谷幽兰”的“幽”情;
爱竹,是爱它“咬定青山”的“坚”劲;
爱菊,是爱它“人淡如菊”的“淡”然。
秋风里,残阳下,红满天,金漫地,无人比肩,谁与争锋!
孤独是我一个人的狂欢,清冷而傲岸的姿态,永远都属于王者之风。
而重阳把盏、不语对菊的人,可能正是因为志存高远、静水流深,才独独钟爱菊的凛然凌霜。
百世珍一国粹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