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食俗 >> 冬至饺子
中国古代先民用自己的长期观察、生产、生活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出了农历"二十四节气"。在漫长的农耕文明长河中,指导和服务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今天和以后仍然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有人建议,将农历"二十四节气"并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在这一诉求下,前不久,农历"二十四节气"被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申遗。这是中国人的骄傲,这是中华民族的自豪。
文人对二十四节气更是敏感,著名作家路遥先生《平凡的世界》小说开头写道:"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在这样雨雪交加的日子里,如果没有什么紧要事,人们宁愿一整天足不出户。"这段精彩的开头,就是对二十四节气中"惊蛰"到来前的描写。
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员,与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春节等一样,历来被国人所重视。仔细分析,这几个节日都和吃有关。如元霄、汤圆、粽子、月饼、甜糕、饺子等等。一个这么大的国家,在节气里家家户户吃同一种食物,这将是何等的伟大、壮观、奇异。
就以饺子为例,虽是日常茶饭里的一种,但全民集中吃者,只有两个节点。一是冬至,一是春节年夜饭。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东汉南阳人,他的《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因而坊间就有了"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又处于西部桥头堡,除了羊肉泡馍、葫芦头、肉夹馍、凉皮等,饺子也是人们常吃的一种美食。如"白云章"、"德发长"、"同盛祥"等百年"老字号"饭店,如过去的解放路饺子馆的饺子宴、西安饭庄的各类风味小吃等,都是当地人招待外地朋友的首选之地。
每到冬至,饺子原料、肉、菜格外热销,超市冻饺、皮馅供不应求,与饺子有关的摊点常常排成长龙,大小饺子馆的座位就会爆满。家家户户都在剁饺馅、擀饺皮、包饺子、吃饺子。
饺子主要分干、汤两种。干的将饺子盛在盘、碗,配以醋、酱、香油、蒜泥、葱花、芫荽等调成蘸汁,吃时用一支筷头戳破饺子使汁渗入,再两只筷子夹起送入口中,其香也醇,其味亦正。关中人喜食辣椒,若在汁中佐以油泼辣椒,那更是色香味俱全、口脾胃大增。
汤饺多为酸汤,汤里有芝麻、木耳、虾皮、香菜,看起来水汪汪惹眼,吃起来口喉胃舒坦。若不小心噎着了,赶快喝几口汤,立刻进食顺畅、口口含香,连吃带喝,胜似神仙。
近年来,人们生活条件普遍提高,吃饺子不再只为填饱肚肠,饭量也不如从前。这就有人将饺子艺术化,出现了袖珍小饺子、多彩榨汁饺等。使人们在进食的同时,尽享生活的多彩、人生的乐趣、美食的高雅。
冬至是寒冬的开始,饺子是团圆的像征。在寒冷的冬日,煮一锅水饺,吃一顿美食,驱一股寒气,带一份详和。家庭和谐、社会安定、祖国昌盛,是每个中国人心底升腾的最大心愿、企盼、祝福。(年12月21日冬至于墨花斋)
[感谢原作者的辛勤劳动!本文由网络转载收集,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敬请参考。如果某些文章、图片影响到事件当事人,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或者修改。舆论压缩,朋友圈一直在,郑州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ss/6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