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文化 >> 这么大一个端午节,为什么没有特别出名的诗
看到“粽情端午”的活动启事,忽然发现平常喜欢拽上一两句古诗词的编辑大大没词了。哈哈,这是为什么?
去百度了一下,发现这不怪编辑大大,而是历代关于端午节的诗词虽多,却没有特别有名的,连大家熟悉的句子都没有。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啊!您看:
春节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宵节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清明节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中秋节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七夕节有“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重阳节有“每逢佳节倍思亲。”
……
唯独端午节给漏掉了,这是为什么?
其实,端午节历代以来还是有很多诗词的。大诗人当中,除了没看见李白和白居易以外,很多人都写过端午诗词。
杜甫、孟浩然、梅尧臣、欧阳修、苏轼、陆游、文天祥等人都有端午诗词,有的还不止一首,例如苏轼,既有诗,还有词。
可就是没有一首能像其他节日的诗词那样,人们耳熟能详,一句都没有。
有意思的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李隆基也有两首端午诗,也不成功,不像李后主那样因一首好词而名贯古今。
现当代作家里,只有老舍先生的端午诗稍好一点,亦不太为人所知。而老舍先生的格律诗,在同时代作家中还是有名的。
“国庆逢秋节,芙蓉映桂花。灯红歌不歇,明月照长沙。”六十年代的读书人大多知道老舍先生这首中秋诗。
连杜甫、苏轼这样的诗词大家,唐宋诗坛领军人物,虽然写了端午诗,但也没有写出影响来。看看杜甫的这首《端午日赐衣》吧: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节,杜甫得到了皇帝赐给的高档衣服,佳节承恩,忍不住写下这首诗。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与杜甫诗歌创作一贯坚持的“人民性”相去甚远,于是这首诗尽管写得真实细致,合规合矩,也没有广阔的社会影响力了,殊为可惜。
民间俗称的“五、八、腊”三大节,古往今来几千年,其中这么大一个端午节,而且还跟大文豪屈原关系密切,按理更应有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留下来。
事实上却没有一首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端午诗存在和流传,连一个好句子都没有,历代都没有,尤其可惜。
不知道我这个问题提得对还是不对,欢迎百友们赐教。
图自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