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基本简介 >> 诗体杂谈之抒情诗
抒情诗
抒情诗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歌体裁,通过对景物、人物、事件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诗歌从最早的《诗经》开始,就有大量的抒情诗存在,比如《关雎》、《采薇》、《无衣》等等,后来屈原的《离骚》则是至今为止也罕有匹敌的长篇抒情诗。抒情诗中的叙事情节往往是不完整的,对人物的描写也是点状,只有景物描写有可能比较大块,但即使写景也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抒情。我们人类的感情是很丰富的,凡是人类有的情感,就可能出现在诗中。
所以我们首先从抒情诗的“情”字来说起。按照所抒之情的不同,我觉得抒情诗大体可以为分生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和军事抒情诗。
1、军事抒情诗自《诗经》就有,《无衣》《击鼓》这些都是军事相关的题材。军旅生活自古到今都有许多共同的特质:离家、思亲、边关、战争、危险、铁血、死亡等等,这些元素构成了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再到唐朝边塞诗的主要风格。此类作品的感情基调很丰富,有的雄浑开阔、坚毅硬朗;有的凄婉缠绵、辗转反侧;有的瑰丽雄奇、率性洒脱——这就要看这个情背后的是什么事儿或者什么人了。其实即使是在现代,军旅题材的抒情诗也无非这些,并没有太多差别。
《塞下曲》——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这是老杜一首军事抒情诗,长箭强弓、擒贼擒王,这都是在当时战争中有现实意义的,而转结句抒情生发议论:只要是能制止侵略,又何必非要杀伤那么多人呢?真切的表达出作者善良本性,渴望和平与安宁之意。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是一首“反战”的边塞诗,主旨是反战。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此作是在边关戍守所感,主要表现的是军人思乡之情。起笔的景物描写冷清空旷,配上不知何处的幽笛,所有感情都在那个“尽”字里了。
还有大家都很熟悉的《闺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是以女子口吻写的小诗,是用极为巧妙的笔法写了战争年代军人妻子对丈夫的牵挂与思念之情。
2、政治抒情诗
这个说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近代的许多革命诗篇,其实古代也的政治抒情诗,格律诗中亦不乏此类作品。最早也最著名的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的《离骚》,也是至今为止篇幅最长的,尚无人超越。而我们最常见的则是所谓的“老干体”,其实他们以讴歌新时代、新政策为己任,作品情绪饱满、气韵昂扬,写得好了亦能出佳作。格律诗里与政治相关的抒情诗很多,比如杜甫的许多抒情诗都是政治相关,他关心时局变动、对时事敏感、 《九日五首(其一)》——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催。
这是老杜在某个重阳节登高所作,人有病,弟妹们又不知在哪里,孤零零的,格外萧索。作中“竹叶”是“竹叶酒”之竹叶,并非真的竹叶,这是老杜所开“借对”之先河,大家要知道一下,不然看不懂了。
比如友情:
《寄黄几复》——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山谷的诗清雅冷峻,此怀人之作写出新意、名句,写得有个性又有针对性,想必黄介(字几复)同学境遇虽差,读了诗的感觉应该很贴心。诗中颔联大大的有名,据说当时就被人狂赞了。
这个就不一一举例了,大家可以各自找找不同的有代表性的作品。
抒情诗的写法无非两种: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所谓的“直抒胸臆”,情绪如瀑如流,奔涌而出一泄千里,这种写法首先就是情绪要饱满,无论是喜悦满满还是悲伤满满都行,反正得满。这种写法如瀑布一样,以势取胜,无势则气不畅意不达情不浓,抒情效果达不到,也就无法取得意想中的艺术感染力啦。
我觉得最有代表性的是老杜的这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老杜这辈子的“第一快诗”抒情抒得那叫一个爽,一个“喜”字贯穿全篇,先是喜极而泣,继而喜欲狂,接着喜得都年轻了,最后喜滋滋的想象着回家的路。。。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放翁此作题目是“书愤”,而他的“愤”缘自江山半壁、缘自苟且偷安、缘自壮志难展,他的愤怨积攒一生,气势绝对足,气压绝对够大,于是喷薄欲出。诗作雄浑大气,浓郁悲壮,他的“愤”也就表现得格外充分与明晰。
间接抒情就是多是“借景抒情”或者“托物言志”,要写得含蓄婉转,却是一目了然才可以。不然你写了半天的景,没有层次没有情绪,只是叠床架屋的堆砌,写再多的景也没把情写出来,就失败了。而托物言志便要结合前面讲过的《咏物诗》一讲,你要言的这个志,必须要与所题咏之物有清晰的联系才行。不然你咏了半天物,人家还是没明白你的意在何处,更别提理解你想言的志、抒的情了。
咱们各找一首例诗吧:
《正月崇让宅》——李商隐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小李此作是悼亡诗中的名篇,借景抒情的写法秉承他一贯的含蓄之风,一字未提亡妻之事,只是写他在岳父旧宅里由日到夜之所见所闻,只“余香”二字让人读之欲泫。通篇未见一“泪”字,但细品诗行,可见一个鳏夫缓步行走,踏上青苔,走过回廊,抬头看月,低头怜花,辗转难眠,听蝙蝠拂帘、老鼠翻窗(这都是极轻的声音),实在睡不着,爬起来背对着灯光,轻轻的,与空气中亡妻的余香对话。。。其情之深,其爱之浓,犹胜满纸血泪的。
《归燕诗》——张九龄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老张此作作于罢相之秋,没斗过李林甫,虽有退让之意,但毕竟胜负已分,徒以示弱而已。但就诗本身而言,借物抒情之佳作也!句句咏燕,句句自拟,工整清丽,至诚至意,诗中内涵相当丰富,抒情含蓄隐忍却又笔下阴损,刘禹锡说他此作“托讽禽鸟”之作也!
本文摘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
更多诗词资料,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jbjj/10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