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基本简介 >> 诗词赏析读秋登兰山寄张五原创
《秋登兰山寄张五》
作者: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孟浩然(--约,一作--约)襄阳(今属湖北)人。唐诗人。早年隐居襄阳鹿门山,后漫游吴、越。年四十,入长安求仕,失意而归。其间,在张九龄作荆州长史时,应招作过短期从事。后患疽而死。
其诗以五言见长。风格清新雅逸,恬静淡远,多自然超妙之趣。除表现个人求官不遂的苦闷外,尤以描写山林幽静的景物著称。与王维齐名,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有《孟浩然集》。
(1)兰山:一作“万山”。万山,一名汉皋山,又称方山、蔓山,在湖北襄阳西北十里。(2)“北山”二句: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两句由此变化而来。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隐者:指张五。(3)相望:互相遥望。(4)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5)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6)归村人:一作“村人归”。(7)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8)渡头:渡口,过河的地方。(9)荠:荠菜。(10)洲:又作“舟”。(11)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
开头二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点明“自怡悦”,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这四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写的是从山上四下眺望得景象: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这四句诗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此文为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并注明出处!
+
+
扫描北京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jbjj/6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