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老人节日 >> 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代书画中的中秋
《五代人浣月图》
此幅画明月皎洁,高挂天际。庭院深处,高植著虬松、梧桐与芭蕉,枝叶苍郁欣茂,地面另有芙蓉、蜀葵、雏菊等花卉,竞吐芳香。奇石上盤踞的蟠螭,正低伏泻水,池中波纹荡漾。
《五代人浣月图》局部
盛装妇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涤珠。旁立侍女三人,或临案焚香,或捧奁,或荷琴,神情庄严静穆。女子对月祈福,自唐代以降,即已蔚为流行,此作或与古代的拜月风尚攸关。
唐代妇女拜新月,多是祈求青春常驻。常浩《赠卢夫人》:“佳人惜颜色,恐逐芳菲歇。日暮出画堂,下阶拜新月。”中唐大历才子吉中孚之夫人张氏有《拜新月》之诗:“拜新月,拜月汝楼上;鸾镜始安台,蛾眉已相向。东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声断绝。昔年拜月逞容辉,如今拜月双泪垂。回看众女拜新月,却忆红闺年少时。”看来,拜新月应是年轻妇女的事。
宋赵佶《闰中秋月诗帖》
闰中秋月
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
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
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月助婵娟。
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
——赵佶《闰中秋月诗帖》
宋米芾《中秋诗帖》
中秋登海岱楼作
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
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
信书亦一难事。
海岱楼位于涟水(江苏涟水),是著名的风景名胜,米芾时常登楼,眺望淮河入海处辽阔壮丽的景色。在本诗帖中,米芾形容海口一片水光粼粼,好似银泻大地,而天际出现万道虹光,孕育出宝贵的珍珠。在诗的后半,米芾则引“吴刚伐桂”的典故,谈到若非吴刚日复一日,不停地砍伐桂树,快速生长的桂枝,必定撑破月轮。米芾以此暗喻自己的仕途常为人所阻,无法充分施展。
宋马远《月下把杯图》
此图采取马远常用的边角之景,所绘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一轮圆月高挂空中,照的天地是那么的明亮。在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美景月下,恰逢远方多年不见的好友佳节来访,这让刚刚还在睹物思友的主人家中,立即增添了极大的精神欢乐。有诗句曰:“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似乎正是这个意境。画面上的主人,体态轻盈,举止文雅,面如春风,手中把杯迎友,显得是那么的亲密愉快。旁有四童仆,一侍立待呼,一侍果备用,另一侍酒小童,正在回望另一侍琴上台阶的半隐文童。整幅画面虽只写主仆六人,然内含笔墨神态各异,颇具生动真趣。月下空旷的山林是那么的幽雅静谧,然而月色中,依旧挡不住这欢愉间的良辰和美酒。
宋马远《邀梅赏月图》
宋李嵩《月夜看潮》
钱塘江因为有着奇特卓绝的江潮景观,千百年来,每到中秋,总吸引无数游客争睹此一奇景。这样的观潮风气在宋代已相当盛行,尤其在夜晚,皓月当空,江潮那排山倒海、有若万马奔腾的气势,总令观者屏息难忘。
李嵩的这幅《月夜看潮》图,所画即南宋时临安(今浙江杭州)中秋夜观海潮的情形。高悬的明月下,浪潮卷涌成一直线奔驰而来;江畔华美的平台阁楼上,隐约可见有人穿梭、呼指着。整个画面没有拥塞的车水马龙、也没有激情喧闹的人海,取而代之的是远山江帆、月影银涛,一幕祥和而又没有纷扰的景致。李嵩以极为细腻的情感与笔触,描绘了精妙的楼阁与粼粼江涛,也写出了苏轼“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的诗情,是一幅情景精致的杰作。
《月夜观潮》局部
此图绘杭州岁岁观潮之乐,台榭亭阁,花木奇秀,影映湖山。天际皎月高悬,沿岸豪门贵宦的平台阁楼上,多人伫立观赏卷涌而来的浪潮。人物皆以粉点成形,再用墨笔勾勒,然因年代久远,画上点粉均已脱落,徒留白影而已。楼阁内部陈设简单,装潢尚典雅,置有一朱漆插屏及两张圆藤墩。根据北宋仁宗天圣七年的敕令,红漆家具只有皇室可使用,富贵人家则多漆以乌漆,故此图所绘应是皇亲贵戚的豪华建筑。
杭州八月正是丹桂飘香的季节,赏桂与中秋观潮同样具有强烈地域性。为了取得画面构图的平衡,在景观相对薄弱的地方,以山石树木来点缀。透过高阁脊檐和乔柯的枝梢,遥望潮峰奔腾、浪花飞溅的钱塘江,远山则构成优美的天际线。画家仅取宫苑建筑之一角、远山一抹用花青淡染,成功展现“江天一色,孤帆一片天边来”的寥阔之感。
明沈周《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
整卷由画面与书法两部分组成,画面高34厘米,长.5厘米,书法部分高34.5厘米,长厘米,高头大卷,可称沈周书画作品中的煌煌巨制。
卷引首有贞伯题写“有竹庄中秋赏月”大字篆额。贞伯即李应桢,与沈周为同乡,均是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景泰四年举会乡试,入太学,授中书舍人。后迁南兵部郎中,弘治中官至太仆少卿,学为明朝第一。
《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赏月局部
画面描绘的是沈周在其居所“有竹庄”内的平安亭与友人中秋饮酒赏月时的情景。山水清胜,竹树桥亭,明月高悬,景致幽静。书法部分则是沈周满怀激情,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兴致勃勃地抒发其与浦汝正等友人中秋赏月时的复杂心情。
该卷画作笔墨雄健老辣,格调疏简苍劲,意境清幽高旷,具有粗沈山水画的特点。书法则结体严整,笔法沉着稳健,苍劲老练。整卷书画诗文相映成章,堪称诗、书、画三绝。据诗中“老夫老及六十年,更问中秋赊四十。”句可推知此卷为沈周于成化二十二年即年六十岁时所作。
明张路《月殿嫦娥图》
张路所画人物,用笔钢劲流畅,多作神仙、士子、渔夫,此幅《月殿嫦娥图》形象质朴,衣褶简洁,神态清朗。嫦娥怀抱月兔,二者眼神对接流露出怜爱之情。
明陶成《蟾宫月兔图》
蟾宫,即月宫。传说月中有蟾蜍而得名。李俊民《中秋诗》云:“鲛室影寒珠有泪,蟾宫风散桂飘香。”此图绘高大桂树下兔子的不同姿态。其中一白兔前左脚提起,仰头凝视前方,另外两只灰兔旁立,顾盼生姿。兔子造型准确,生动传神。图中桂树枝繁叶茂,湖石、巉岩岌立,树下绿草如茵,群芳争艳,这可能就是作者想像中的蟾宫景色。用笔工细,一丝不苟,构图丰满,但繁而不乱,意境清幽。款“弘治乙卯秋云湖陶成写,时在辽左”。
明唐寅《嫦娥执桂图》
唐寅的仕女画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线条细劲,设色妍丽。一种笔墨流动,挥洒自如。画中嫦娥,用清丽圆细的笔触描绘其脸、手和胸。而衣裙、披肩、腰带多以飘举方折之笔出之,这种方圆兼施的笔法,增强了这位少妇轻移莲步的动态美。设色浅淡,年久有褪,益见清雅。
明唐寅《嫦娥执桂图》局部
明谢时臣《谪仙玩月图》
明钱榖《竹亭对棋图》
《竹亭对棋图》局部
小诗拙画问讯凤洲先生
经时不见王青州,养疴高卧林堂幽。
竹寒松翠波渺渺,四檐天籁声飕飕。
围棋招客赌胜负,劝酬交错挥金瓯。
有时弄笔染缃素,句新调古人争收。
城居六月如坐甑,曷欲对面销烦忧。
美人迢递不可即,东江目断沧波流。
丙寅中秋四日,钱榖
《竹亭对棋图》局部
《竹亭对棋图》以及画上的题诗,可以说是当时苏州文人闲适生活的写照,因而也可以称它是一幅典型的士人消夏图。此图是一幅工笔画,具有很强的形式感染力,也使得画面的整体感更强。另外,茅亭中画有四个人物,着墨虽不多,但却情态各具。
清高其佩《嫦娥》(《蟾宫折桂图》)
清代“指头画派”创始人高其佩于年创作的此幅《蟾宫折桂图》描绘了嫦娥手捧蟾蜍、玉兔递交桂枝的天宫景象。
科举时代,考取功名又被称之为“蟾宫折桂”,蟾宫即月宫,攀折月宫桂花意指登科及第。这个典故出自西晋时的邯诜,当年他被举为贤良,对策为第一名,晋武帝就让他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广寒宫的桂枝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唐代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盛行,蟾宫折桂便被用来比喻考中进士。
清冷枚《梧桐双兔图轴》
此图似为中秋佳节而作,图中野菊满地,桂花飘香,高大的梧桐树下,两只肥硕的白兔惬意地在草地上嬉戏。
《梧桐双兔图轴》局部
双兔写实,造型准确生动,皮毛以细笔一一画出,具有柔软的质感。兔眼用白色点出高光,令眼神活灵活现顿生神采。山石以折带笔方正写出,于坚硬中见峻峭之美。构图疏密有致,设色注重冷暖色调的对比。整幅作品大气秀美,富丽堂皇,受到了西洋绘画技法的影响,具有康熙朝宫廷绘画的风貌。
清金农《月华图》
画幅右下题:“月华图画寄墅桐先生清赏。七十五叟金农。”
此图是金农晚年画赠友人之作。画面赋色简逸纯净,却表现了画家强烈的感情。传统作品中的月亮往往被赋予神话色彩,在文人画中,更多的是作为补景出现。《月华图》的构思则别出心裁,以写实的手法直接表现月亮的光华,以奇致胜。
《月华图》局部
此图画法上几乎看不到传统的笔墨之法,阴影的表现充分发挥了水墨在宣纸上产生的效果,与暖色调的淡色光芒形成对比,衬托出月光的皎洁明亮。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意与神和、迹与手化,天趣自成,展现出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如清张庚《国朝画征录》曾评金农画:“非复尘世所见,盖皆意为之。”此图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清钱杜《浔江月夜》
含情都在四条弦,泪湿青衫怅别筵。
只有湓江流不去,芦花枫叶自年年。
枫林落叶荻花飞,秋尽江头感岁华。
悟到天涯沦落处,几多愁绪付琵琶。
清改琦《嫦娥》
历代的中国人都会将嫦娥的美想象成一种最纯洁、最超逸、最美好和境界最高的美,改琦也不例外,他集合了所有他认为最好的元素—面容、肌肤、体态、表情、服饰、团扇、色彩等等赋予嫦娥,尽管在我们看来她与闺阁中的女子无异,只有别致的构图和将亭台楼阁换成一个空空的圆的安排,才多少会让人意识到她的不同凡响。改琦将之随身携带,与朋友共同赏玩之后纷纷欣然作题,时代风尚可见一斑。可以说,这样的仕女、这样的气息是我们认知那个时代的最一目了然的标识之一。
清改琦《嫦娥献寿》
清改琦《把酒问月》
清改琦《鼓乐图》
改琦这幅《鼓乐图》正是作于中秋时节,“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乙酉仲秋八月,七乡改琦制。”以欢快的画面欢度中秋。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之琼台赏月
《月曼清游图》册描绘的是宫廷嫔妃们一年12个月的深宫生活:正月“寒夜探梅”、二月“杨柳荡千”、三月“闲亭对弈”、四月“庭院观花”、五月“水阁梳妆”、六月“碧池采莲”、七月“桐荫乞巧”、八月“琼台玩月”、九月“重阳赏菊”、十月“文窗刺绣”、十一月“围炉博古”、十二月“踏雪寻诗”。
琼台赏月局部
画面体现了宫廷生活与民间生活的密切关联。作者在人物创作的审美取向上以明代唐寅、仇英笔下的仕女画为审美标准,追求秀润飘逸的情致。她们三五成群地行进在以界画表现的亭台楼阁内或是细笔勾染皴点的花石下。富贵闲逸的宫苑生活令她们的物质生活十分充足,也使她们的精神世界极度贫乏。
清郎世宁《圆明园十二行乐图》之八月赏月
《雍正圆明园十二行乐图》出自两百多年前郎世宁画家之手迹,经历非凡沧桑的岁月,经过数代先人精心保护至今,丝毫无损,已经是一个奇迹。属中国无价之国宝。
图中的宫廷建筑耸立壮观,山水相伴,境界隽秀,视野开阔,树影迎风飘拂。人物与景色辉映,树影和花朵以琉璃镶嵌,在强光下晶莹剔透,屋顶上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和屋沿镶嵌有色珍珠颗粒,烘托皇宫建筑的华丽与气派,多层次的立体空间使人感觉身临其境,置身于两百年前的大清夏宫之中与皇族共存之感。
转自中国书画杂志
长按下方的鐪嬬櫧鐧滈鏉冨▉鐨勫尰闄?鎬庢牱棰勯槻鍎跨鐧界櫆椋?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lrjr/6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