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先锋策划丨他们如何能成为百岁老人,小编带

发布时间:2020/12/26 21:40:27   点击数:

“争羡百年方燕尔,会看笙鹤下蓬莱。”在山水秀美的彩云之南,百岁老人、长寿之星真是不少。依山观山、傍水听水,在重阳节到来之际,我们心怀敬意,走近云南的百岁老人,聆听他们回忆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趣谈退休后的精彩人生,传授延年益寿的 秘方……他们的故事,一定会给你不一样的感悟。

岁谭碧波:最忆烽火连天日

云南省文联原副主席谭碧波岁的人生历程,如同一本厚重的史书。然而,回忆这传奇而厚重的一生,老人说:“我百年人生走过太多路,最值得回忆的是走上革命的历程,褪尽铅华后,它是留在心底最深的情感。”

与封建地主家庭决裂

年,谭碧波出生在云南省永胜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谭家是永胜名门望族,谭碧波生来就是少爷,童年和少年时代见证了许多封建地主势力对老百姓的压迫。17岁时,谭碧波考取丽江第三中学。那时候,他开始接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等新思潮,开始向往新生活和新世界,对贫苦人民充满同情。同年,谭碧波在父母的安排下,迎娶了同乡女孩毛玉昆。毛玉昆出身农家,出落得亭亭玉立,性格温柔,勤恳朴实。婚后,夫妻俩感情笃深。

在上世纪 十年代的封建地主大家庭里,丈夫在外求学,性格柔弱的毛玉昆处处谨小慎微。然而,在那个妇女地位非常低下的年代里,即便毛玉昆怎样忍辱负重,依旧经常惨遭各种虐待。最终,结婚短短一年多,妻子就因不堪忍受折磨而服食鸦片 。妻子去世后,痛不欲生的谭碧波对自己从小长大的这个封建家庭开始心灰意冷,更对当时愚昧落后的社会环境彻底绝望。他悲愤至极地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走出这个家庭,走出这样的环境,到外面去寻找自由和光明。谭碧波从此与封建家庭彻底决裂——再也不靠家里,再也不回这个家。

年,当谭碧波随南下大军回到云南时,他做的 件事,就是回永胜为毛玉昆立了一块碑。这位度过戎马生涯20多年的革命者始终忘不了这位美丽善良而又柔弱坎坷的结发妻子。正是她的去世坚定了谭碧波与封建礼教决裂的决心,使他义无反顾奔向自由和崭新的世界。

为了抗日四处寻找十九路军

年初,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在上海淞沪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浴血奋战。谭碧波和一些进步同学群情激奋,他们走上丽江街头声援抗日。妻子去世后,谭碧波下定决心赴上海参加十九路军抗日。

这年3月,丽江乍暖还寒,谭碧波悄悄回到永胜,在妻子坟头无声落泪,拔去野草,捧上新土,然后绕道金沙江奔赴上海。他怀揣一锭岳父送的纹银,既要提防土匪,还要避免在路上被抓壮丁,跋山涉水走了20天才来到昆明。然后,他搭车前往香港,又从香港辗转到了上海。

谭碧波到上海时,十九路军已撤防,没人知道十九路军在哪里。后来谭碧波才知道,淞沪抗战开始后,国民党政府屡次要求十九路军不得抵抗。后来,十九路军虽取得一定战果,但国民党政府却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并将十九路军调往福建“剿共”。谭碧波和许多热血正直的国人一样,对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产生了深深的不满。

找不到十九路军的谭碧波身无分文,流浪街头,但找抗日部队的决心却丝毫未减。正在这时,驻防上海的国民党第三军征兵。谭碧波听说这是一支滇军部队,有抗日思想,便决定去试试。谭碧波有中学文凭,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一张“白金卡”。很快,谭碧波成为国民党第三军干部补习学校学生队的一名见习官。为了将来能上战场与侵略者一较高下,他在部队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和战斗技能。年,第三军移驻甘肃。

找红军,六年终于到延安

谭碧波到甘肃才知道,第三军的任务是来“剿共”。第三军此前与红军打过几次仗,对红军有一定了解。一名曾被红军俘虏后又放回来的士兵告诉他:“红军纪律很严,不欺负老百姓,当官的也不欺负小兵。”当时,第三军由于“剿共”需要,在部队里学习有关红军的材料,有不少客观真实的材料在低级军官和士兵中流传,谭碧波逐渐对红军有了感性认识——红军是抗日的队伍。

几个月后,谭碧波随部队到陇南追踪红军,当地百姓对红军的去向只字不提。回到驻地,谭碧波夜不能寐:“我的理想是寻找自由和光明,是抗日,现在却被派来与抗日队伍自相残杀。”当晚,他下了决心:脱离国民党军,去找红军。

第二天,他将想法告诉最为亲密的两个战友,请他们帮他“出逃”。一个战友说:“现在是战时,逃跑被抓回来要枪毙的,何况是去找红军。”谭碧波斩钉截铁地说:“我不怕死, 就死在和日本鬼子拼杀的战场上。”看他态度坚决,战友凑了60元钱,又弄来一张通行证把他送上了南下的卡车。谁知一路上国民党岗哨查缉格外严格,他又在路上遇到了溃兵,身不由己被裹挟到了南京。

到南京后,迫于生存,谭碧波再次混入国民党一个工兵营。他一边积极打听“北方”的消息,一边随部队驻防到了武汉。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和阎锡山合办的“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到武汉招生,得知消息的谭碧波毫不犹豫地偷偷脱离国民党部队,前去报名,并成功考取。他在这里真正接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思想,坚定了革命意志,先后参加了几次战斗行动。年12月,阎锡山制造了“十二月事变”,次年1月又进攻抗日武装决死 纵队。谭碧波毅然参加了决死 纵队反击阎军的斗争,胜利后随部队到了延安。在苦苦寻找了红军6年以后,谭碧波终于如愿走上革命道路。

本刊记者刘宇

岁周建国: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平坝乡石洞门村丫口寨距离文山市区约有一个小时的车程,用“依山傍水”四个字来形容这个不大的村寨再合适不过。今年已经岁的老人周建国,就住在这个村子里。

自我调节保持良好心态

从村口到周建国老人家大约需要步行5分钟,在村子尽头一个小院的红色木门上,“年事已高深居简出”8个刚劲有力的毛笔字写在一张硬纸板上,贴在门神的旁边。走进小院,只见周老坐在红色砖房的屋檐下,看到记者一行人来到,他笑了笑,挥了挥手,示意大家进屋喝茶。

“老人的心态特别好,每次我们过来看他,他都是笑盈盈的,很开心地和我们拉家常,聊他当年的那些战友、周边村寨老人之间发生的趣事,仿佛从来没有烦心事。”文山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陈绍红说,文山市有54名离休干部,周建国是最长寿的一位,这和他多年来一直进行自我调节、保持良好心态有很大关系。

其实周老一生坎坷,他年10月出生于平坝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都目不识丁,靠着辛勤劳作将7个儿女拉扯大。因为少时学习勤奋,周建国17岁考入砚山县简易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家乡从教6年,后来投笔从戎,加入云南的六十军,到越南参加过中国军队接受日军投降的仪式,在被海运东北参加内战时,弃暗投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年11月,周建国又 ,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人生没什么过不去的坎,经历了三次这么大的战役,我都活了下来,我比所有人的日子过得都好,还有什么能让自己不开心的呢?”每当有人问起老人整日开心的原因时,周老都会笑嘻嘻地对大家说。

“父亲和子女们每日有说有笑,很少发脾气。”周老现在和小儿子周贵明在一起生活,谈起父亲,已经有孙子的周贵明觉得自己还要跟父亲学习处事不惊的心态。

除了保持良好心态,周老的子女以及周边的亲戚朋友凡事“只报喜不报忧”,顺着老人的意愿做事,也是老人能安度晚年的重要因素之一。据周贵明介绍,平时和老人聊天,他都会说这段时间风调雨顺,地里的庄稼长势好,今年又多收了多少斤玉米等让老人开心的事。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周贵明善意的谎言总会让老人很开心。

老人都喜欢一大家子凑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气氛,周建国也不例外,因此周贵明要求在文山城区上班的儿子每个星期都要带着孩子来看老人,如果工作太忙,就每两个星期让周老见到自己的曾孙一次。四世同堂的日子,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就像老人在回忆简录里所写:四世同堂,享天伦之乐。夕阳无限好,晚景更辉煌。

坚持运动练就健康体魄

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周老都会穿上厚厚的鞋子,来保护他因战争而落下残疾的双脚。在朝鲜战场上,他曾经担任代理连长,参加黄州战役以及汉江南岸阻击战,先后荣立两次三等功。一次,在零下20℃的汉江里打捞电台和救护落水的炊事员,周建国的脚被冻成甲等1级残废,从那以后,他的双脚脚趾就再也没有长过指甲。

虽然双脚有残疾,但是周老从来不认为自己和别人有何区别。每天,当太阳升起时,他都会绕着村子走上1个多小时,这一习惯保持了很多年。不过,有时想起当年战友们挎着炸药包炸毁敌人的坦克,兄弟们连剩下 一人也要坚守阵地等往事,老人也会潸然泪下……

老人在满百岁之前身体一直很硬朗,只是近两年身体情况不太好。“每天早上起来时头脑还比较清醒,能认得我,好的时候还能读读书、看看报,但是到了中午就会完全记不起大家了。”周贵明说,尽管父亲脑子有些不好使,他还是每天坚持搀扶父亲在小院里走走,在藤椅上晒晒太阳,适当的锻炼也保证了老人较好的食欲。

据周贵明介绍,现在父亲每顿还能吃一小碗饭,蔬菜肉类食用量和之前没有多大变化,三七蒸鸡蛋仍旧是老人的 。从周贵明记事开始,只要家里条件允许,父亲每天都会蒸上两个自家鸡下的土鸡蛋。周老的吃法和一般蒸鸡蛋不同,他先用鸡油将三七粉过一下备用,将鸡蛋打在碗里,放入三七粉,再放少许盐,加水调匀后放锅里隔水蒸,20分钟后直接吃蛋饮汤。

“他这么多年一直这么吃,感觉对身体挺好的。”周贵明说,随着父亲年龄的增大,这种“土鸡蛋+三七”的吃法会让老人身体燥热,便秘的情况时有发生。后来,根据老人的体质,在吃饭时,周贵明会让父亲喝一些低糖的酸角汁止渴消热,这种吃法就延续了几十年保持了下来。

作为一名百岁老人,周建国也患有高血压等老年病,但没有特别严重的病症。遇到一般的小病,他都会通过吃草药来治疗,再配合自家种的蔬菜进行食疗,一般都能治愈。

周老所居住的村子方圆几公里没有厂矿企业,树林多,空气好,夏天最热的时候也只有26℃左右,这让周老选择了长期在这里居住。据周贵明介绍,以前冬天的时候孙子为尽孝心,会把老人接到文山城里居住,不过这两年老人更舍不得离开家了,冬天最冷的时候接近零度,但是衣裳穿得厚一点,在客厅里烧起一盆炭火,老人也能安静地睡熟。

本刊记者王学勇

附:周建国是文山县(现为文山市)的老政协委员,在百岁身体硬朗时,还尽力发挥作用,每天坚持看书写字,宣传党的十八大政策,撰写警言教育后生。

以下为图中老人所书字幅内容:

和为贵

国和民富邻邦敬,家和运顺万事兴,互敬互爱多协商,互忍互谅不逞强,互助互慰心坦荡,团结奋斗奔小康,粗茶淡饭随缘过,每天只要有三餐,布衣似锦,嚼菜根,甜又香,自食其力精神爽,秉公处事日月长,自古骄奢山顶雷,从来奸贪瓦上霜,人生知足何时足,非份无求自安然。

来源:《金色时光》杂志年第9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xgcs/109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