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相关传说 >> 涨知识,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你知道多少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登高节。因为是二九相重,故成为“重九”,同时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由来
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有个青年叫恒景,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秘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的习俗
01
登高
登高是重阳节习俗之首,据史书记载,早在西汉时期,《长安志》中就记载了当时京城的人们在九月初九出游赏景的活动。在东晋时期,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02
赏菊饮菊花酒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因此,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菊花节。
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许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菊花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节必饮的吉祥酒,可祛灾祈福。
03
插茱萸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04
吃重阳糕
重阳糕也叫花糕、菊糕、五色糕,制作比较随意,没有定法。比较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9层的宝塔状,上面还有两只小羊,谐音“重阳”,有的还要在重阳糕上插一面纸做的小红旗,点上蜡烛灯,用“点灯”、“吃糕”来表达“登高”的意思。
传承至今
重阳节已经演变成
为了一个活动丰富、情趣盎然的佳节
各地人们通过
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
活动来欢度这个历史悠久的节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