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原创精品丨林春荣妈祖和她的故乡莆田

发布时间:2021-5-19 17:58:23   点击数:
医院订阅哦

《莆田作家》“后海渔村”杯文学奖征文启事

  时间的风已吹过千年,吹过莆田的大地。妈祖的祈祷已和祖庙的晨钟暮鼓一起传遍了世界。妈祖的大爱无疆,已随着每一片风帆,漂泊在大海之中,已随着每一阵涛声,传递她平安的祈祷。她永远站立在祖庙山上,远眺整座海洋,整个世界。她已让爱和善良如海风一样,吹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妈祖和她的故乡莆田

文丨林春荣 图丨蔡昊

本文首发《莆田作家》,。

  一条浩浩荡荡的人流,从中原、从一座座三千年的城镇和乡村远离。他们带着梦想,带着记忆,来到了福建,来到了莆田。两晋时期的八姓入闽,改变了莆田的人文生态,开始了莆田在文化上的奋起直追。

  当盛世唐朝华丽的舞台上,演绎着中华文化的绝世佳唱。一群不甘寂静的莆田人,以一个家族绝无仅有的才华,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书写了光辉灿烂的兄弟九牧佳话,定格了林氏家族在莆田辉煌的起点。

湄洲岛航怕全景图

  也许山青水秀的莆田,养肥了五花八门的幸福梦幻,散落在莆田山区与平原的人们,宁静地生活、劳动、繁衍。努力地开垦、种植、收割,人们不断地扩大生产范围,向滩涂、向海洋伸出了人类充满血汗的脚印。莆田人以一卷异常壮丽的汗水,证明了沧海桑田的真实故事。

  海洋,已成为人们熟悉的地方。那些遗失在忠门半岛的土墙、瓦片,埋在土壤里的灰烬和墙脚,已把人类活动的秘密暴露在时间上面。古旧的码头,长满海渍的块石,勒过船绳的石孔洞,一切的事实,都在表明千年的时间烟尘,仍遮不住往事沧桑。许许多多存在的物件,仍在开口说明,千年莆田的千年故事。

  用二百年漫长的时间,从平原走向沿海地带,走向广阔的海洋。耕海牧渔的乡亲们,开始用辽阔的浪花,叙述崭新的生活内容,构筑透明的梦幻。

湄洲岛日出

  莆田与海洋不经意中结缘,并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开头。和任何一个偏僻的地方,没有多大的差别,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开始,逐渐尝试着陌生的帆影桨声。

  可是,有一个人却以道德的力量,打开大海的惊涛骇浪,打开了海洋蔚蓝色的内容,中国海洋文明的起点从此选择了莆田,选择了一个莆田女人比大海更壮阔的心灵世界。

  她就是林默,中国、世界的大海女神。

  用一朵浪花轻盈的方式,推开一扇时间之门。

  宋建隆元年(公元年),大宋王朝在开封启动了新的统治秩序,开始了三百一十九年跌宕起伏的历史。婉约或豪放的宋词,千姿百态的书法,叹为观止的《清明上河图》,或凝重或剔透的宋瓷,编织成一幅气势磅礴的王朝写意。毕昇的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沈括的《梦溪笔谈》,高筑着一个民族思维的高度。

  三千里之外,莆田以一种热烈的激情和疯狂的热爱,在这个科技与文化高度发达的宋朝,完成了文明的美丽进程。三百一十九年的时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创造了自己不可逾越的时代经典。

  也就是公元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同样是莆田,一个叫林默的女孩以异常安静的方式,来到这个属于莆田人的时代。

  林默与宋朝,她们光芒四射的名字,几乎覆盖了莆田人世世代代的历史常识,和回忆的甜蜜度。因为没有一个王朝能改变我们对大宋的留恋、对大宋的关切。因为没有另外一个人能超越林默,改变我们对她的眷念、对她的感谢。

妈祖金身从祖庙起驾

  聪慧、智慧、大方,这是幼年林默留给乡亲的最初印象。林默是九牧林家的六世孙女,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境殷实,风气开明。在书声朗朗的莆田,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好学的习惯。正是这些从童年开始积累的文化知识最终帮助了林默。用天文地理知识来解读天气变化,来熟悉大海的潮汐,来判断每一年季风的变化、风量、方向。因为常年生活在海边的缘故,她有更多的时间,来熟悉湄洲湾复杂的航道、地理、暗礁和天空上异常诡秘的天象。

  海洋、渔民、渔汛、死难,这是青年林默生活的世俗环境。当然一个人的爱心尤为重要。由于当时的科学水平还比较落后,船员们航海技术更多靠的是口口相传,身传言教,尤其是对气候的预报,和台风的预测。面对着变化莫测的大海,目睹着船翻人亡的悲剧,更加激励林默掌握着更多的海洋知识,为渔民服务,让乡亲远离家破人亡的悲剧。

  热情、勇敢、无私无畏,这是青年林默留给乡亲的印象。

  或许是十六岁那年窥井得符的神奇往事,打开了林默热情的内心,和大爱无限的情怀。于是,无数的故事和传奇,传说着林默舍己为人、无怨无悔的精神境界。焚屋引航、化草为舟、祈雨济民、挂席泛槎……,无数的故事,离不开她的勇敢,她的前行,离不开她的立德、向善、大爱无疆。

  关于林默的故事很多很多,但每一个故事都在讲述林默非凡的气魄、无私的胸怀,和她高入云天的高贵品质。林默用她的心灵心光、生命之光,照亮了茫茫大海上每一条弯弯曲曲的航线,照亮了一条条平安回家的路。

湄洲岛上空的“金凤凰”祥云

  在这些故事的中心内容,蕴藏着一颗大爱的心。天地间大写的爱字,贯穿着所有感人肺腑的故事,爱是这些故事唯一的不变的主题。

  也就是这一册册可歌可泣的故事,随着海风吹遍了莆田的每一座村庄,又从莆田传遍福建,传遍了全国每一座向海的城市和村庄,传遍了世界每一片向海的土地。

  莆田的每一寸土地,都在种植着妈祖的故事,在每一缕农历风中,生长并茂盛。莆田的每一寸时光,都在传扬着妈祖的故事,在每一炷民间火烛中,开头并神奇地流行。

  再多的故事,都说不完一颗心无边无际的大爱。大海选择了林默,历史选择了林默。

  莆田有幸拥有这么一个伟大的女儿。这个伟大的女儿,用她无穷无尽的热爱和忠诚,写下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卷首语。

  一双时间的手,沉重地翻开了悲痛的一页。

  

  宋雍熙四年(公元年),林默娘罹难,邑人立通贤灵女庙于湄洲岛(即今湄洲妈祖祖庙)。

——《莆田县志》

  

  公元年农历九月初九,这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林默依旧像往日一样忙碌,不停地往返海上,及时地导航着外地的船只。黄昏,她又一次奔向大海,去救援一只迷航的帆船。而一场骤然而至的风暴,迅速地降临在湄洲湾,吞没了最后一只渔舟。林默消失在茫茫的海天之间。

  她并没有死亡,她只在大海的深处,和大海共生存,和千千万万的渔民共呼吸。二十八年的春秋,她在海与海之间最辽阔的地方,拯危救难。二十八渡的岁月,她在心与心之间最接近的地方,点燃生存的希望,驱逐死亡的威胁。

  千年时间,她并没有远走,依旧和大海共同守望着数不清的桨声帆影,守望着一代又一代老百姓的团圆和幸福,守望着大海无边无际的爱。

  公元年,湄洲岛上的湄洲乡亲,用心灵的全部感动,用心血和泪水揉合着泥土,筑起了人世间第一座妈祖庙,点燃了第一炷的烛火、和第一炷的香烟,从此千年不息、千年不灭。

  也许这只是一座普通的庙宇,没有繁杂的建筑和豪华的装饰,没有络绎不绝的人流。但是乡亲们已拥有了无法忘却的怀念,拥有了一生一世的祈祷。乡亲们怀念妈祖生前的博爱、善良、勇敢、智慧。她是人间美丽的化身,是乡亲们最贴心的保护神,也是千千万万航海者心中的保护神。

湄洲妈祖祖庙上空金色霞光普照

  湄洲岛因为妈祖,因为祖庙,成了二亿五千万信徒心中的圣地。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因为能光临湄洲岛,为妈祖点燃一炷烟,作为一生最大的愿望。千山万水阻隔不了他们的足音,千里万里遥远不了他们虔诚的心。一朝朝的阳光、一汐汐的海水、一片片的风帆,都在默守信仰者心灵的秘密。湄洲岛不知道有多少陌生的身影,烙印在祖庙山的黄昏或黎明,祖庙供桌与香炉不知道有多少熟悉的手,点燃了信仰的火苗,燃烧了炽热的祈望。

  往来无语,唯有一海的涛声,是生者对神者最深情的话语。

  千年的时间道路,该有多少人感人肺腑的心灵之旅,铺就了千百里的故乡路。对于信徒,妈祖就是她最亲的人,莆田就是她们第二个故乡,多少人因为妈祖,就熟悉了莆田,就熟悉了莆仙方言,熟悉了莆田人,其间演绎了多少故友旧朋别后重逢的人间佳话。人们用那千年不断的妈祖情缘,共同为祖庙,为湄洲岛,为莆田,倾注了无限的热心和爱心。

  宋咸平二年(公元年),莆田平海湾航海者创建了平海神女祠,妈祖有了历史上第一次的分灵。七百年后,清朝靖海侯施琅奏请朝廷改称:平海天后宫。

  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公元年),莆田城郊白湖乡绅陈俊卿献地建成白湖庙,白湖庙奉祀妈祖。同年,妈祖第一次被朝庭勒封为“崇福夫人”。白湖庙是兴化府官祭的唯一庙宇。

  今仰白湖香火,几半天下。这是南宋莆田一个文人陈宓留下的一句话。

  莆田作为妈祖的故乡,以此虔诚地守望妈祖。千年时间,千千万万莆田人,用妈祖之爱守望妈祖,一座座庙宇香火旺盛,并积极传播妈祖文化。

  走上湄洲岛,往往会惊讶于岛上女人们的服装与头饰。蓝衣服是大海,是天空,是航海者的天地。红黑裤子,是祝福,是平安,是家人对亲人永远的幸福守望。那一头妈祖髻,是一帆风顺,是一路平安,是一家人一生一世的平安记忆。如果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妈祖面,是绵长的祝愿,是柔韧的守望。

  湄洲岛上的乡亲们,用这样的生活方式,保存了妈祖生前的民俗风情,保存了一个时代永远的新鲜的记忆,保存了对妈祖最深情的缅怀。

湄洲女

  而湄洲岛上数十个分灵宫庙,用妈祖出游与巡灵的特殊方式,丰富了妈祖文化的内容。正月的湄洲岛分明是最原始的妈祖信仰膜拜仪式,十几座村庄,无论姓氏,都用心灵的一切诺言展示着对妈祖的感谢。那灵与肉的碰撞,那人与神的对话,陌生而又诡异,狂热与而又肆虐,惊心动魄地表达着岛上的乡亲们对妈祖的挚爱之情。篝火,游灯,拈神,这些浓郁的民俗风情,连绵在正月灯笼红火的日子,连绵在每一户人家,每一扇向着大海的门户。

  湄洲岛上人人似神,人人都有一颗向善的心灵。

  从祖庙分灵的妈祖庙,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兴化大地上,山区,沿海,平原,众多的妈祖庙,数不清的年代,数不清的信徒,共同汇成一条气势磅礴的文化之河。而在河的两岸,站着妈祖故里的乡亲们,他们用至亲至切的方言,虔诚地叫喊着,幸福地泣拜着。

  而那些风格迥异的妈祖庙,不无体现莆田人独具匠心的建造。有着优秀的工艺传统,莆仙籍的能工巧匠成了妈祖庙的主要建设者,精美的雕功,恰到好处的布局,传神的修面手艺,惟妙惟肖的雕塑。这些传承千年的具有高水平工艺的工匠们,以他们无与伦比的智慧,完善着妈祖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

  走进莆田城内的文峰宫,也许能亲眼目睹了三代祠内的神龛上,供奉着白湖庙创建时期的妈祖像——宋代木雕夫人像。这尊木雕夫人像系彩色圆雕,身着霞披凤袍,胸前彩凤依稀可见,腰系玉带,头梳船帆髻,面部表情圆满丰润,神态质朴端庄安详慈爱。这尊妈祖像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工艺精品。原安放在白湖庙,元至正十四年(公元)随白湖庙迁至文峰宫。这件最早的妈祖木雕作品成于南宋前期,距今已八百多年了。

湄洲妈祖祖庙

  湄洲祖庙、贤良港天后祖祠、东岩山妈祖行宫、平海天后宫,一座座巧夺天工的妈祖庙宇,用独特的工艺,光彩夺目地屹立在莆田大地上,而保存在其中的文物,都是千年妈祖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那些宋代木雕,元代石柱,明代石碑,清代雕梁,沉默在我们记忆之中,又真实地倾诉着乡亲们永不放弃的内心力量。

  在妈祖逝后千年的时间里,莆田几经浩劫,血流成河,是中华大地上最为惨烈的悲剧主角。宋元交际的屠城,长达二十年的元兵之乱,二十多年倭寇横行,明末清初的抗清斗争。最为惨重的是清朝前期的“截界”,莆田人口锐减一半,沿海三十里几成荒芜,那种心病至今依然隐隐作痛。祖庙,祖祠等一大批妈祖庙宇几乎荒废,莆田人一直以坚韧的性格,用生命保护了庙宇、文物,让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几百年之后,向我们开口证实,千年妈祖文化的弥足珍贵。

  如今的莆阳大地,仍伫立着三百一十九座风雨沧桑的妈祖庙,在不同的位置,坚守着心中那份无私的祈祷,用方言的私语,用烛火的光亮,用香烟的熏陶,用脚印的坚决与重复。

  莆田不仅用数以百计的妈祖庙,守望着妈祖,和有关妈祖的文物、遗址、祠堂。莆田人还用浓厚的教育氛围,数计千计的进士们,数计万计的举子们,用他们对妈祖的热爱和心灵感悟,传播妈祖文化,传播妈祖的大爱无疆。

  大宋王朝不仅诞生了妈祖,诞生了妈祖信仰,也是莆田文化最为发达的时期,妈祖信仰已深深地扎根在乡亲们的心中。大宋王朝异常重视海洋和海上贸易,对妈祖的信仰十分推崇,先后十次受到褒封。这个时期,莆田籍一千三百六十名进士,带着对妈祖的感恩,走上仕途,走向遥远的异乡,他们传播着妈祖真善美的精神,用文字或歌词表达着对妈祖的赞美。作为一科状元,南宋黄公度对妈祖文化情有独钟,留下诸多关于妈祖的诗歌,这是其中一首《题顺济庙》:

  岁枯肇灵沧海东,参差宫殿崒晴空。

  平生不厌谒巫娼,已死犹能效国功。

  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

  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桅樯一信风。

  而元代又是中国对外交流最为频繁的一个时期,海运、漕运都比较发达。作为海神的妈祖,在那个朝代已经深入人心。莆田人虽厌恶异族统治,依然怀着汉族士子之心,依然热切而努力地传播妈祖文化。元朝统治者对妈祖也多有褒封,前后达七次之多。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年),以户部尚书分管漕运事务的贡师泰,奉旨前往祖庙官祭妈祖,并写下这首诗歌《兴化湄洲岛祠天妃还》:

  

  夜宿吴山上,朝行莆海东。

  地偏元少雪,天阔自多风。

  不见波涛险,宁知造化功。

  百年神女庙,长护海霞红。

湄洲岛日落

  千呼万唤的明王朝来临,并没有给莆田人带来太多的惊喜。明王朝长期实行海禁,航运几乎断绝,港口废落。对于习惯在海洋中寻找生活与事业的莆田人,心中早已闷闷不乐。虽然妈祖文化在莆田民间依然传递着强大的力量,人们不断用自己热爱的方式,表达虔诚,口口相传着记不清的神话或传说。数以千计的莆田文人也用文学作品表达了心中的颂歌,明成化二年(公元年)进士,著名史学家黄仲昭用诗歌《题湄洲天妃庙》写出湄洲祖庙的神圣。

  闲来乘兴到湄洲,独向朝天阁上游。

  宫殿凌空藏圣迹,舳舻利涉赖神庥。

  云移平海见楼橹,潮满良江渡客舟。

  极目沧溟生澒洞,天风吹起海门秋。

  但明王朝极不重视妈祖信仰,在二百多年,仅有二次褒封妈祖。

  清朝自康熙起,为了收复台湾,打造强大的海军,对妈祖信仰极为重视,前后十八次褒封,并高升至“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并于康熙五十九年(公元年)将妈祖列为朝廷祀典,春、秋遣官祭祀,成为当时朝廷公共奉祀的三大祭典之一。

  平海天后宫,在此时期与壮丽的家国情怀紧紧地连在一起。多少莆田男儿怀抱着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从这里,踏上战船,紧跟着施琅将军,前往台湾海峡,前往收复台湾的漫漫水路。兴化人吴英、朱天贵成了收复台湾的功臣,平海天后宫也流传着几多妈祖护国庇民的神话。如今的师泉井,仍依旧在诉说二百年前那一段血雨腥风。

湄洲妈祖祖庙人群熙攘

  千年时间,莆田用妈祖精神守望妈祖。

  莆田文人们以诗词歌赋记录了人民的歌颂,并发自内心的感受,直抒胸怀,表达了对妈祖的敬仰,从不沉默,贯穿着一千多年的时间。郑樵、陈俊卿、林环、柯潜、周瑛等文人们都写着有关妈祖信仰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一条清澈的文学之河,至今仍澎湃着秀美的感人之情。

  穿越千年的妈祖文化,有一声声莆仙方言溶融其中。守望妈祖,传播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已经成为莆田人世代相传的精神火炬。

  从宋宣和五年(公元年)褒封“顺济夫人”赐“顺济”庙额,到清同治十一年(公元年)的“天后之神”。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褒封反复,无以复加。妈祖从人到神,一直和千万莆田人的努力与守望,永远连结在一起。

  守望妈祖,守望心灵的家园,守望精神的故乡。

  明永乐三年(公元年),郑和开始了浩浩荡荡的七下西洋之旅。

  为数不多的莆田籍水手,素食净身,庄严地走上了湄洲岛,恭请了妈祖神像与香炉,开始了数十年异国他乡的漂泊。这些善良而又勤劳的莆田人,为了生计,踏上了茫茫的海洋,但他们心中有妈祖,妈祖保佑着他们千里万里的航路。而在遥远的他国,他们筑起了一座座向海的妈祖庙,点燃了异乡第一炷祈祷平安的烛火香烟。

  明嘉靖年间,长达二十多年倭寇之乱,给莆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旅居东南亚的莆田籍华侨日益增多,不少商人、手工业者、农民踏上一条条陌生的水路,踏上一座座未开垦的岛屿,他们尚未安顿好家庭,率先建起妈祖庙,让来自故乡的烛香,熏染着那颗华夏之心。

  或许是下南洋的乡亲,为了牵挂故乡与亲人,为了保佑平安,从祖庙分灵了神像,或带着蓄满烟灰的香炉。古代的海上远航是变幻莫测、充满危险,为了祈求茫茫旅途的平安,乡亲们就在船仓上敬奉了妈祖,日夜点燃了烛香,照亮了心灵的方向。当他们平安抵达了异国,建立庙宇,供奉妈祖神位,祭祀心中的妈祖,感谢她漫长而细心的保护。

湄洲岛日落

  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莆田经济更加凋敝,人民生活异常艰难,为了寻找谋生之路,莆仙人成群结队,漂洋过海,他们手中捧着妈祖神像,怀着一把泥土,带走了所有的方言和乡愁,在“南洋”落地生根。妈祖信仰也随着莆仙人的方言远播海内外。

  毋忘祖根,毋忘故土,带着梦想和泪水的华侨,从祖庙分灵着心中的最爱,最大虔诚表示对妈祖的灵魂崇拜。在“南洋”各居住国,分灵、分香着众多的妈祖庙,寄托着莆仙乡亲对妈祖故乡、故土祖地无限亲切的眷恋。

  如今,东南亚许多国家,无论是城市或是乡村,遍布各地的兴安会馆、福莆仙同乡会,和有关林姓祠堂,都奉祀着妈祖。几百年来,香火不断,成为当地一道文化奇观。

  信仰妈祖,守望妈祖,是广大华侨共同的精神家园。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生日,华人的妈祖庙,成了当地华人狂欢的场所,人们在此烧香、在此祈告。

  台湾与莆田的渊源很深,从宋元开始,就有莆田人过海峡,定居澎湖和台湾。现在岛上不仅繁衍着数百万的兴化裔民,而且在台湾的一些村庄和街道,还流行着莆仙方言,过着莆仙传统的民间节日。当然,妈祖的信仰无所不及。

  

  “在台湾的开发过程中,妈祖的影响更是既深且远的,当年的大陆移民,如果不是虔信她的守护能力,敢于凭着一叶轻舟漂洋过海而来的,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

——摘自台湾《从唐山过台湾的故事》

  

  台湾之人,大多是闽粤移民的后代,其中有80%以上祖籍福建。由于他们的先祖渡台时奉祀了从大陆故乡请来的妈祖入台,所以大部分台湾居民信奉妈祖,把妈祖当作家族、家人的保护神。

  妈祖是九牧的后裔,在台湾一百多万的林氏子民,大部分也是九牧家族血统,都把妈祖当作自己的亲人,叫称祖姑。在明清时期,闽粤居民大规模迁台开发中,这其中有着一卷莆田人过台湾的厚厚身影,不乏有东渡台湾的妈祖族人的积极参与。

台湾妈祖信众

  澎湖天后宫是台湾最古老的妈祖庙,也是全台历史最古老的庙宇。据有关史料记载,该庙建于元至正大八年(公元年),虽历经战火和自然灾害,如今已保持完整。

  

  “澎湖的历史悠久,是台湾省开发最早的县份,为早年大陆移民的脚踏石,又是海防的要卫。澎湖县府所在地马公市的天后宫建于明代天启四年(公元年),是台湾现存最古老的妈祖庙。妈祖神像由福建湄洲岛的妈祖庙分炉过去的。”

——台湾白雪《台湾海峡之链——澎湖》

  

  这是台湾现存最早的妈祖庙,深刻着莆田的印象,湄洲岛已经成了台湾居民的朝圣中心。这一年,莆田人洪昇和颜思齐、郑芒龙等设寨于笨港(今北港),他们开垦台湾时的“开台妈祖”,也是从湄洲祖庙奉请去台的。如今已经成台湾妈祖香火最旺盛的妈祖庙之一。

  清雍正八年(公元年),湄洲人林永兴携眷入台,定居大甲镇。当地居民见到林永兴家中供奉从湄洲带来的“湄洲妈”,于是集体发起营建一座规模较大的妈祖庙,将林永兴家的“湄洲妈”奉入该宫,成为附近地区的总宫,这就是台湾历史悠久的大甲镇澜宫。

  明永历十九年(公元年),郑经派刘国轩驻兵屯田于鹿港时,大规模招募大陆人民去台开垦,莆仙人在南岸兴建了一座妈祖庙叫“兴安宫”,俗称新妈宫。

台湾妈祖信众

  千百年来,海峡两岸人民共同敬仰的妈祖,是由闽南人早期对海港的开发,从福建传到台湾。台湾早期移民和早期开发,和妈祖信仰分不开,和妈祖故里莆田人分不开。妈祖是台湾最具影响力的神祗,在台湾同胞所膜拜的众多神祗中,妈祖的信徒最多,供奉的庙宇也最多。

  台湾的妈祖信仰,浓烈而又疯狂,近千座庙宇遍及台湾岛的南方北方,城镇乡村,全台三分之二的人口信奉妈祖,不论男女老幼,皆视妈祖为保护神,每年的农历正月、三月二十三、九月初九,几乎是台湾民间的狂欢节。尤其是三月二十三日成为台湾民间最大的祀神节日,全台所有妈祖与数千万妈祖信徒都沉浸在妈祖诞辰虔诚的敬祀中。

  莆田是妈祖故乡,湄洲岛妈祖祖庙是台湾妈祖信众的心灵故乡,千百年来,多少台湾信徒飘过海峡,为完成一个心愿。还有多少人在闽台分隔期间,不顾政治风险,冲破阻隔,驶舟直航湄洲岛,演绎着一段段感天动地的佳话。

  如今,每年都有数十万台湾人,走进莆田,走上湄洲岛,跪向祖庙的妈祖神位,寻求着心灵的回响,保佑家人的平安。也有许多信众每年都来到祖庙,并用民间最虔诚的方式,表达对妈祖的敬仰。

  时间在流逝,在祖庙的宫墙庙门间流逝,流逝的是岁月中的花开花落,沉淀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妈祖信徒对祖庙、对妈祖的虔诚守望。

  千年祖庙蕴藏着千年不朽的故事,流传着千年可歌可泣的传说。因为祖庙的每一寸土地,都有无数的信徒用赤诚的膝印千百次跪叩平整,用千万炷的香烟烛火熏染氤氲。因为祖庙的每一座殿宇,都有无数的信众,用纯洁的汗水千百日夯实基础,坚固地筑起,用他们忠诚的心血,一砖一瓦辛勤地建筑。因为祖庙的一梁一柱、一碑一炉,都有一颗心一尘不染的表达,都有一个生命永恒的精神高度。

  从公元年最初屹立在湄州岛上的妈祖庙,那狭小、压仄的空间,到今日气势恢弘的祖庙建筑群。每一段时光的深处,都凸显着人间至诚的愿望,都传诵着世间不绝的祈求。而那遍布在祖庙山的建筑,如那凝固的音符,无声地跳动着每一颗心灵优美的抒情,并随着每一缕走过祖庙的海风,沿着大海无边无际的涛声,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在千年漫漫的岁月里,祖庙的往事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有时高亢、有时低沉。或因战争的洗却,或因大自然的灾难,祖庙里的砖瓦总是和时代的风云际会连在一起,总是和人民的喜怒哀乐连在一起。但祖庙里的那一炉香烟,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停止,供桌上的那一炷烛火,不因社会的变迁而熄灭。莆田信徒用那坚韧的性格守候祖庙、守望妈祖,从而演绎了一幕又一幕感人肺腑的故事。

  或许只有她的姓名,如同妈祖本身的精神特征,流传在湄洲岛上,流传在海峡两岸妈祖信众的心灵上。

湄洲妈祖

  那是中国风云突变的年,骤然而至的政治风暴,席卷中国大地。一场暴风骤雨般的文化洗却,以革命的名义,推毁或破坏着每一座宫庙,每一处古朴而珍贵的建筑。湄洲岛妈祖祖庙未能幸免于难,一座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建筑,一块块镌刻着历史记忆和高贵信仰的木牌或石碑,很快地淹没在激情与愚味的充满打倒的口号声中。那条充满着感情的信仰之河,瞬间在红色的风暴里消失了。

  这个从小在湄洲岛长大的女人,耳染目濡着妈祖文化的源远流长,深切地感受到妈祖大爱无疆的精神品质。凭着对祖庙的敬畏与责任,凭着对妈祖淳朴而又深厚的感情,在一幕夜色的掩护下,她偷偷地抱着妈祖神像,用稻草和树枝虚掩着这尊珍贵的历史文物,并细心地保护起来。

  那是一个人心疯狂的年代,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该用多大的勇气来保护妈祖神像,该用多大的牺牲,来勇敢地承担起一个妈祖信徒的无私与骄傲。

  十二年沉重的时间,在灰色的祖庙山上缓慢地流淌着,在遍布着砖块与瓦砾的土地上徘徊。尽管她是一个八个儿女的母亲,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十二年时间,她仍然用一个农民妇女的善良和坚强,在妈祖神像前点香燃烛,让信仰的火焰依然在民间燃烧,让信仰的热情依然在平凡的岁月里激越。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动着中国城市与乡村的每一条神经,当湄洲岛的春天,万物争荣、百花齐放。这个魂牵梦萦着妈祖祖庙的女人,一次又一次在梦乡中与妈祖相遇,一次次聆听着伟大的女神一往情深的呼唤,一次次让她的梦里回荡着神者对智者的话语。

  她深深地懂得,这是妈祖神圣的嘱托,这是在民间生活中重新流行的蓬勃的语言。她暗暗从心中下了决心:一定要让妈祖祖庙在湄洲岛上重新筑起,一定要让千年祖庙重新屹立在祖庙山上,一定要让妈祖信仰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

  从那时起,她毅然放弃了收入颇丰的渔网生意,毅然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带领湄洲岛的妇女们,走上了祖庙的重建之路。

  她掏出有限的积蓄,慷慨地献给祖庙的每一处建筑。从早晨五点薄薄的曙色里,到夜晚七点沉沉的夜色,她和她的伙伴们日复一日地平整地基、夯实基石、筑起砖墙,她用妈祖精神不遗余力地建筑起祖庙的廊柱殿阁。

  她顶着社会上流行着那种被称为“封建迷信”的压力,怀着坚定的信念,积极乐观对投入祖庙建筑。劳累、饥饿并不可怕,她的一言一行已唤起了无数信徒热烈响应。也正是她以她对妈祖的虔诚和信仰,在海峡两岸妈祖信徒中激起了浩浩荡荡的情感浪潮,无数的妈祖信众因而走上重建祖庙的虔诚之路。

湄洲妈祖祖庙

  这个被海峡两岸信徒称为“活妈祖”的女人,就是妈祖祖庙董事会林聪治名誉董事长。

  从年到年,在林聪治积极带动下,经过妈祖信徒近二十年不断的添砖加瓦,湄洲岛妈祖祖庙终于完成了西轴线工程,牌坊、长廊、山门、香炉台、仪门、广场、钟鼓楼、正殿、寝殿、梳妆楼、朝天阁、升天楼、妈祖石像、佛殿、观音殿、玉帝庙、中军殿、圣父母祠以及爱乡亭、龙凤亭、思乡亭、思乡山庄、香客山庄等三十六处庞大工程,形成了庄严肃穆、气势恢弘的祖庙建筑群。从此千年古庙恢复了历史原貌,成为海内外二亿五千万妈祖信众的朝圣中心。

  林聪治的姓名已深刻在妈祖祖庙厚重的史册上,深刻在一代又一代妈祖信众的心灵上。正是以林聪治为代表的千千万万莆田人不畏艰难,无私无畏地守望着祖庙、守望着妈祖,妈祖祖庙才这样成为五湖四海妈祖信众朝思暮想、顶礼膜拜的圣地,才这样成为四季如春的妈祖故乡,和妈祖文化的发祥地。

  一缕缕阳光穿过茂密的树叶丛,轻轻洒在她坚毅、慈祥、和蔼的脸庞,她轻声地沿着石板条铺就的一级级台阶,坚定而又执着地走向一座座殿宇,点香叩拜,熟悉、热切地祈告着人间的平安,她那道温和的背影,时时融入了信众人流中,成为祖庙一幅永恒的风景。

  祖庙山山坡上那座老旧而又温馨的小楼,居住着她不息的梦幻,这个五十年如一日守望妈祖的女人,又以这样的方式,终生不渝地守望着。也许她的内心已充满了立德、行善、慈爱的精神,她已同妈祖一样屹立在人们敬仰的目光之上。

  四海恩波颂莆海,五洲香火祖湄洲。

  莆田是妈祖的故乡,湄洲岛妈祖祖庙是全世界二亿多信众的心灵原乡,是海内外五千多座妈祖庙的信仰源头,是纯洁的精神家园。妈祖用她千年的坚守,祈祷着国家与民族的强盛,祈祷着人民的安居乐业。她不仅用生命、用灵魂,祭奠着人间的无私与大爱,而且用她崇高的精神,为信仰者祈福,为生者不息地导向着宁静的人生旅程。

海祭妈祖

  守望妈祖,守望妈祖的祈祷与祝福。千百年来,莆田人不断用更庄严更隆重的礼仪,保存了妈祖的声音。威严的仪仗队,缤纷的彩旗队,和一行行手执香旗、香烛的民众,和此起彼伏的莆仙民乐,大鼓吹的狂、十音八乐的雅、火铳炮惊天动地的呐喊,一切的一切,都是莆田人用最热烈的方式,守望妈祖。

  莆田还把许多本属于民俗的节日,都用妈祖的方式弘扬妈祖的爱,独具一格的妈祖祭品,高大浓烈的烛山与蔗塔。抑扬顿挫的莆仙戏台,在妈祖故乡的每一地,一遍遍唱出了忠诚、唱响了热情、唱流了热泪。

  时间的风已吹过千年,吹过莆田的大地。妈祖的祈祷已和祖庙的晨钟暮鼓一起传遍了世界。妈祖的大爱无疆,已随着每一片风帆,漂泊在大海之中,已随着每一阵涛声,传递她平安的祈祷。她永远站立在祖庙山上,远眺整座海洋,整个世界。她已让爱和善良如海风一样,吹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有莆仙人的地方,就有妈祖。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庙。

  有海的地方,就有妈祖文化。

湄洲妈祖,世界女神

-END-

△作者简介:林春荣,男,年4月出生,福建莆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莆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福建日报》等上百家刊物发表数千首(篇)诗歌散文作品,多首作品入选有关文集,有部分作品作为小学、中学语文教材。已出版诗集《无痕的月光》、《中国故乡》、《中国季节》、《春天的旋律》、《永远的妈祖》、《中国以生命的名义》、《诗意中国》。二十三次获省级以上的文学奖或诗歌奖。现供职于莆田市荔城区委宣传部。

延伸阅读

原创精品丨林春荣:江东,一座古老村庄的壮丽史诗

深度丨林春荣:这才是真实的莆田

深度丨林春荣:中国,有一座城市叫莆田

本期责编:踏浪丨排版:慕白

这里不喧哗,只为给你一片宁静。感谢你的点赞、分享!

内容转载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xgcs/117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