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最美是重阳,思念亦重重

发布时间:2021-11-18 14:32:03   点击数:

年10月9日,星期日

农历九月初九

丙申年戊戌月甲子日

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九九重阳,因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在数中最尊贵,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秋季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历代诗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重阳起源

祭祖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求长寿及饮宴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祭祀大火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要有迎火仪式,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辞青

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发展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九九重阳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老吾老”的浓浓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风范。敬老、尊老已蔚然成风,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道上一声祝福,送上一份安康,吉祥而温馨。

重阳传说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重阳习俗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登高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放纸鹞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古诗

翻开中国古典诗词,也从来不乏歌咏重阳佳节的名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婺州水馆重阳日作》

韦庄

异国逢佳节,凭高独若吟。

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

水馆红兰合,山城紫菊深。

白衣虽不至,鸥鸟自相寻。

《重阳日至峡道》

张籍

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

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重阳》

赵嘏

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

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

《渔家傲》

欧阳修

九月霜秋秋已尽。烘林败叶红相映。惟有东篱黄菊盛。遗金粉。人家帘幕重阳近。

晓日阴阴晴未定。授衣时节轻寒嫩。新雁一声风又劲。云欲凝。雁来应有吾乡信。

《南歌子》

赵长卿

此日知何日,他乡忆故乡。乱山深处过重阳。走马吹花、无复少年狂。

黄菊擎枝重,红茱湿露香。扁舟随雁过潇湘。遥想莱庭、应恨不同觞。

《醉花荫》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思亲

金秋十月,寒露刚过,进入到真正的秋天,待漫天黄叶飞舞,满地黄花堆积的时候,该是何等的诗意,当然也有悲秋的诗友,看着万物凋敝的季节,不禁饮起酒慨叹时光匆忙。

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如果你没有离开过家,就真的不懂这浓到化不开的思乡愁绪。

黄花红叶,妆点秋光,正是重阳佳节。但是现在的重阳节已经少了遍插茱萸,登高望远的人了。不禁慨叹时光不但改变了一个人的面容,也让我们忘了我们的传统。

无论你身在何方,在今天这个节日都应该陪在父母身边,现在与父母相见的次数,一次少过一次。时间都去哪儿了,转眼父母只剩下满头的白发,满脸的皱纹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父母的年纪正是夕阳,但最美不过夕阳红,岁月的沉淀让父母显得更加的从容和蔼。多爱父母一点儿,多陪伴父母一会儿,在父母身边就是最幸福快乐的时光。

身无饥寒,父母不曾亏我

人无长进,我以何对父母

节假日,多回家陪陪父母!

赞觉得文章不错请点赞;觉得对朋友有用请转发。热门推荐

我为什么拒绝当老师

为什么要努力教书?

,如果你还做教师,一定要记住以下几点!

做一个安安静静教书的老师太难了

有多少教案是无用的

一线老师最怕的是什么?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骨干教师想离开了……

延迟退休,是对教师健康权的一种漠视?

老师不是烈士,有些现实不得不认清!

教师子女:我为什么不报师范?

加群交流

高中教师交流3群

初中教师交流2群

三好小学教师交流9群

如加群遇到任何问题,请加小磊哥个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xgcs/124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