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相关传说 >> 那个惊才绝艳的少年书生,依然长河万古流
写“忧愁”的高境界是什么?是发朋友圈写满了“愁啊愁”,还是眼泪与白酒一起上阵,浇愁之后愁更愁?槑槑个人以为,应该含蓄一些,不说“愁”,然而,让读者看完了之后,忍不住一声长叹满心萧索,这份愁就愁得很到位了。
有一个书生很忧愁。
他是一个“大聪明”,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而且写得文采惊人,有很多的人给他点赞,九岁的时候,就写了十卷论文,找茬大儒颜师古的《汉书注》,当时的人给他冠以“神童”之名,不经意间,就暗暗开始了被“捧杀”之路。
虽然,他的恩师告诫过他“不可锋芒太过”,他口头答应着,但是一转头就把这话扔到九霄云外了。若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过于惊才绝艳,那么,他是很难做到低调谦虚的,少年人总是负壮气,要银鞍白马要春风得意,明知道高树多招风,也敢凭一腔热血藐之。
这个少年书生很是招摇过的。
15岁的时候,他就能用老练的文笔谈论时政,还进入朝廷当了官,却不懂得为官之道,时不时地要卖弄文采一下,能不遭人嫉恨吗?
后来,他就连给别人写一篇普通的邀请函,都要用对仗、用类比、用比喻……就是那一篇有名的《檄英王鸡文》,结果,领导说:“写得很好,下次别写了。”
于是,书生的被贬生涯开了张,被唐高宗的一道圣旨赶出了长安,后来又流放到了巴蜀。
书生很是忧愁,当时,他可能是站在江边,秋风萧瑟,长江好像与他同悲,于是就有了这一首《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长江怎么会悲伤呢?还不是因为悲伤的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含伤。敏感是文人的优点,也是缺点,他的心情能影响景物的色彩,同样,景物也能牵扯到他的思绪,就像两个悲伤的人两两相望,这份悲伤无形之中就给放大了。
这首诗从眼前的景切入,牵出诗人的情:原来是我想家了。情与景已经不分你我,世事和季节都在打击着诗人,怎一个“悲伤”了得!
作者没有明确说明“念将归”的是自己想回家,还是遥远的家人在念着自己“将归”?这句话跟“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有异曲同工之处,是自己家的夜归人还是过路的夜归人?
总结一句:诗词写作不用把大事小事都写得很详细,让读者自己去设想就好。
后两句采用白描的手法,只写身边的景物,闭口不说心情,但是那片片翻飞的落叶,不都是作者的心吗?
这种以景抒情的方式,让人更加有想象的空间,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种结尾的写法。
书生没有写“愁”这个字,但是秋风、秋叶和长江等景色,“兴”了他的愁,也“比”了他的愁,这种思维和写法,比让诗人直截了当地喊“愁”要好,写出来的诗词就比较空灵有味道。书生的愁,也如此地不低调。
这个思维同样适用于我们今天的作文写作。
何止是写作文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见的。比如:你给爸爸妈妈发短信说“今天的泡面真好吃”,他们就知道你暗搓搓的在说什么了;你想邀请心仪的男孩子约会,羞答答的一句“月上柳梢头”,对方也就意会到了……
当然,书生写诗词的时候,是不会想这么多的。
被贬的书生开启了疯狂写诗模式,给后世留下了很多的佳作。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没有丝毫的收敛之态,依然是天真又招摇的作风。
他有多天真呢?在好不容易谋得一个工作之后,却遭人陷害,收留了一个逃犯,又为了掩盖事迹,竟冲动杀了他,把自己变成了囚犯,还连累父亲被降职。自古文人大都天真,这话不假。
当时恰逢大赦,他逃过了一劫,但是已经注定的命运无法更改,不久后,他就溺水而亡。书生张扬耀眼了一生,没有时间让他去学习低调平庸。
这个书生就是王勃,他的诗词如一阵清新的风,破开了宫体诗的帷帐,给时人看到了清亮耀眼的星光,也让我们在时空的这一头,依然如见霹雳当空,霹雳中有诗人不朽的吟诵。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视频,是一个小朋友在背诵《滕王阁序》,他背得一字不错,于是可以免票参观滕王阁。
听说,王勃写《滕王阁序》是因了神仙的帮助,本来,他在重阳节那天是赶不到南昌的,中原水府之神助了他一阵风,让他一夜之间就到了滕王阁。应当是神仙也不忍他的惊世之才陨落吧?
这个永远的少年,化作一道璀璨的光,他永远天真、永远招摇于我们的历史中,无论过了多少年,他依然如长河万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