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冬至过了,开始数九

发布时间:2019-2-5 7:05:45   点击数:

导语

昨天冬至,今天是一九的第二天,一九二。

古时,我国将每年夏至后的81天及冬至后的81天,各分为九个段落,每一段落为九天,分别称作“夏九九”及“冬九九”,并按次序定名为“头九、二九、三九……九九”。然而,通常人们所说的“九九”显然系指“冬九九”而言,因此才有数九寒天之说,有趣的是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数九”、“画九”和“写九”的风俗。

从冬至之日起,中国即进入了数九寒天。天文专家介绍说,“九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杂节气。它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

关于数九的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未见到确切的文字记载。我们现在见到记载数九文字最早的书,是公元年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书中有“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之句。

民间广为流传的冬至“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广泛流传的“九九消寒歌”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民间产生了“九九消寒”的习俗。经过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这种习俗愈来愈丰富多彩,形式也不断翻新。

根据“数九”的习俗,古代民间还流行“画九”、“写九”,就是用图或文字来记录“九九”的进程和天气变化的方法。有的画素梅一枝,共画八十一朵梅花,把画挂在墙上,每天用红笔涂一朵,涂完,便是冬尽春来了。明朝刘侗《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不过这种方法多在文人雅士中流行。在一般百姓中,则是画圈圈的,就是在一张纸上印上九九八十一个圆圈,写好日期,每天依序在一个圆圈里记下天气好坏。如果是阴天就把上半个圆圈涂黑,晴天就把下半个圆圈涂黑,下雪则在当中点一点。按照“上点天阴下点晴,左风右雨雪当中。九九八一全画尽,花草萌芽起春风。”的口诀逐日填染,以从“九九”的阴晴雨雪变化来预测来年农作物的收成情况。

在《帝京景物略》里,也提到了这种“九九消寒图”。明代,官府司礼监还印制了“九九消寒诗图”,每九天四句诗从“一九初寒方是冬”到“日月星辰不住忙”止。过去,市上专门有卖刻印的消寒图,两边印着一副“但看图中梅黑黑,便是门外草青青。”的对联,九九数完,就已经是第二年春分,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了。不少节令风俗,往往和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连在一起。像清明节和介子推,端午节和屈原,重阳节和陶渊明等,有些是古籍上有记载的,有些只是民间传说,是百姓附会以纪念这些人物的。据说,消寒图是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第一个画出来的。他被元朝统治者关在北京的监狱里,制作了这种图,以后就风行开来了。

“写九”习俗产生于清代道光初年。道光皇帝亲手绘制了一幅《九九消寒图》,上面书写着“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空心字,每个字都是九画。道光皇帝让大臣们逐日描红填写,并注明阴晴雨雪的情况。这种方法传到民间后,逐渐衍化,有作“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的,也有作“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的,每个字繁体都是九画(雁字作省去两笔的草体),合起来共八十一画。每天用红笔描一画,等到九个字都描完,春天便来临了。这类文句被称作为“九九消寒句”。还有的人创作九体对联,每联九个字,每个字也是九画,如“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院春幽挟苍草重茵”。全联填完,春暖花开,称为“九九迎春联”。

让中国孩子成为中国孩子

微私塾

每天一点国文

微私塾鼓励孩子们接触国学

致力于

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中国孩子

微私塾的理念是

国学并不艰涩难懂

只需每天接触国文

每天读一点国文

日积月累

孩子的国文水平自然会提高

微私塾|每天一点国文









































北京白癜风主治医院哪里好
北京有治白癜风的专业医院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xgcs/92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