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的传奇人生

发布时间:2025/1/14 11:25:35   点击数:

王重阳,看过《射雕英雄传》的朋友肯定对这个名字不陌生,他在金庸小说里独步武林、冠绝一时,并且是抢夺到了《九阴真经》的唯一一人。他在《射雕》里为五绝之首的“中神通”,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可惜英年早逝,留给观众无限遗憾。

其实真实历史上也确有其人,所谓的英年早逝也非遗憾,而是大有玄机。这是为何?

王重阳(-),宋朝道士,祖籍陕西咸阳,以一己之力创建了全真教。

原名中孚,字允卿,后应武举,易名德威,字世雄,自呼三王,自嘲王害疯,入道后,改名喆,字知明,号重阳子。

自幼好读书,聪颖过人,出身豪门,精通武术。齐阜昌年间,应礼部试,未第。

金熙宗天眷初年,又应武举,考中甲科,满怀抱负,慨然有经略天下之志。

孰料,朝廷仅派其充当一名收纳酒税的小吏,他不由得怒火中烧,愤然辞官,回到故里。之后,终日借酒浇愁、自暴自弃、百无聊赖,曾一度试图皈依佛门,未能如愿。于是放旷自适,似疯似癫,被邻里乡亲赠名“害疯”。

金正隆四年,发生了一件奇遇:

王重阳在甘河镇的一个酒肆里,忽见两位道士飘飘然而至,皆烟霞态度,霄汉精神,仙风道骨,王重阳大为心折,不禁上前与之交谈。两位道士赞叹王重阳为人谦逊,悟性极高,十分欣喜,称赞道:“此子可教也。”密授其金丹道真诀。据说两位高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吕洞宾和钟离权。这次奇遇改变了王重阳的命运,成了他皈依道教的机缘,也成了留存在全真教史上的著名佳话“甘河遇仙”。

次年,王重阳又巧遇刘海蟾,更加坚定了他终生事道的决心,于是离开家人,抛弃世俗,前往终南山潜心修道。

大定元年,王重阳49岁,始在终南山脚的南时村筑墓,人称“活死人墓”,有一个深四米的洞穴,王重阳便在洞穴内部坐禅,从此同禅僧过从甚密。“活死人墓”的称谓也许意味着俗人王世雄已经死去。

在洞中坐禅两年后于大定三年埋掉洞穴,迁居至刘蒋村结茅居,与李灵阳及玉蟾同住同修,二人亦是王重阳最早期的道友,其所居之地则为现今陕西省户县重阳万寿宫。

金大定五年,王重阳到终南山太平宫布教,他于壁间题诗云:

害风害风旧病发,寿命不过五十八。

两个先生决定来,一灵真性成搜刷。

大定七年,王重阳离开陕西前往山东,传道度人,到达山东后,收的第一个弟子是马丹阳,此后逐渐在山东声名鹊起,弟子众多。因王重阳在山东宁海自题其观名为“全真堂”,故凡入道者皆称为全真道士,从而创立全真道。其中,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人为王重阳的嫡传弟子,号称“全真七子”。全真七子在王重阳之后全部阳神出体、修成正果、得道成仙。

金世宗大定九年,57岁的王重阳带领马丹阳、谭长真、刘长生、丘处机等四名高徒回归故乡陕西。

次年一月在大梁(今河南开封)羽化登真。然后徒弟们将他的肉身送回故乡,葬于终南山刘蒋村故居,今陕西户县祖庵镇,全真教后人皆尊奉此地为全真教祖庭。

元世祖至元六年,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

元武宗至大三年,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

道教尊称“重阳祖师”。

王重阳主张:儒释道合流平等,提倡“全神炼气”出家修真,不炼外丹,并制定了道士出家的制度,主张修道者必须断绝酒色财气、攀援爱欲和忧愁思虑。如此虽身处凡尘而心已入圣境,这些对人生都具积极意义,还为后人留下《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立教十五论》等著作。

现回答开篇问题:王重阳修仙成绩斐然,为何英年早逝?

因为他年纪轻轻就证悟了,阳神已出体外,可自主选择升天时间。阳神出体时,回看发现世俗世界和自己的躯壳(即肉身)都肮脏、低劣,而灵魂的下一站美妙、高雅,是修行者追求的无上乐土,自然早早放弃世俗而登极乐。对于肉身来说,确实是死了,对于王重阳来说,却非遗憾。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qy/1496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