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起源 >> 解禁燃放烟花爆竹,留住过年的味道
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燃放烟花爆竹,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可是这几年叫停了,卡住了。就像一个娶媳妇儿的小伙子,良辰吉日,出门接娶新娘子时,被人突然泼了一盆冷水,你说膈应不膈应,堵心不堵心。可再怎么膈应,堵心,媳妇儿还得娶。只能穿着湿衣服佯装高兴也得把新娘子接进门来。
老百姓过年也是这样,不让放就不让放呗,怎么也得吃饺子过年。有些胆大点的,偷摸放几挂小鞭,多少有点气氛。大过年的,心里总归不得劲。
过年燃放烟花爆竹,古已有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代王安石贵为宰相,照样惦记着百姓家新年除岁的那一声爆竹脆响。那爆竹炸响,一地红红的纸屑,是民意,是地气,是百姓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憧憬。封建社会的做官的接上了地气,才有了这流传千古的诗句。如果当时王安石禁了烟花,恐怕就不是留下千古的诗句了。
过年,燃放烟花爆竹,一直流传着辟邪驱瘟,祈福禳灾的传说。是老百姓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祈愿。好巧不巧,疫情已经三年了,禁放的那年,新冠病毒偷偷蔓延了开来。让我们用老祖宗的方法,万炮轰病毒,烟花驱疫霾。
过年,燃放烟花爆竹,总有人跳出来让它为环保背锅。请问,这几年的禁放,雾霾消失了吗?既然雾霾没有消失,又关烟花何事。千百年来,老百姓拾柴做饭,炊烟袅袅,这一幅温馨的画面,是多少人萦绕在心底的一抹乡愁。最后也为污染背锅了。再也看不到炊烟散起,弥漫在村头,倦鸟归林的田园风光了。
过年贴春联,燃放烟花爆竹,炊烟,柳笛等都是乡愁的具体表现形式。留住乡愁,留住的是中国人的根,留住的是中华民族的魂。那淡淡地乡愁已深深地融化进了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当中。
有人用安全为解禁燃放烟花爆竹诡辩。殊不知烟花爆竹的生产是有标准的,燃放方法是有规定的,只要严格按照方法燃放烟花爆竹,安全是可以保障的。诡辩的人拿一些过年被炸伤的数据来狡辩,好像多么有道理。试问你调查过受伤者吗?燃放的烟花符合标准吗?按照燃放要求做了吗?那些受伤者是什么样的人?据我所知很大部分就是平常装傻充愣耍大胆的,更有些是耀武扬威的暴发户。以他们脾气做派这点伤也许是在提醒和挽救他们。
烟花爆竹是过年的载体之一,没有了爆竹声响,和街道上淡淡地硝烟味道,年味儿也就淡淡的了。有人用所谓的“文明”来说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事,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过年燃放烟花爆竹,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时候,你们所艳羡的洋人还在茹毛饮血呢。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等和她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沉淀到中国人血脉当中的深深记忆。那些慕洋小丑妄想用西方的标尺来卡住中华民族文化的脊梁,终会是黄粱一梦。
让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热闹起来,让我们的节日文化绚烂起来。鞭炮齐鸣,是我们复兴路上的号角,烟花璀璨,是我们对复兴伟业的美好祈盼。
解禁燃放烟花爆竹,是民心所向,势在必行!不要等到我们孙辈那一代只知道圣诞不知道春节就悔之晚矣了,文化入侵是没有硝烟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