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重阳节的起源与风俗

发布时间:2016-9-4 16:48:00   点击数:

重阳节的起源与风俗

今天是一年一度得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一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6”定为阴数,把“9”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构成,到了唐朝,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尔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另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99”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起源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年龄》当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先人恩德的活动。

神话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1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每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以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周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究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究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奇异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究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夜以继日苦练,终究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1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学成,应当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1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恒景回到故乡,在九月初九的凌晨,按仙长的吩咐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1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候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民俗活动

登高“辞青”: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清朝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整天,谓之‘辞青’。”

佩茱萸:古代还盛行九九插茱萸的风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朝就已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吃重阳糕: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意图,以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赏菊、饮菊花酒: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行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集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在汉族古俗中,菊花意味长寿。而菊花酒,在古代被看做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放纸鹞: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存了五代之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国际风俗韩国: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戏,放风筝。日本:吃茄子,吃栗子饭祭菊。









































治白癜风最有效的方法
白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ss/121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