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食俗 >> 九月九菊花酒重阳节诗话
选自《中国传统节日诗话》
王昌龄《九日登高》诗云:
青山远近带皇州,
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
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
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
何曾见得此风流?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有“七绝圣手”之誉。九月九日,诗人登上长安北楼,即景赋诗,写出了登高所见之山川形势、节候风物,也自然流露出了诗人欢快愉悦的心情。
重阳节,又名重九、九月九、九日,还称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也有称为女儿节的。《易经》以阳爻为九,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为“重九”,月与日并为阳九,故名“重阳”。重阳节由来已久,一般认为始于先秦,古代有秋游去灾的风俗。两汉长安有秋日登高台之游。东汉末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云:“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又梁吴均《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此后,每逢九月九日,人们便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免祸呈祥。世代相沿,遂为节日风俗。
登高大约原本为与采集、狩猎有关的经济活动,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又逐渐演化为娱乐、健身活动。孙思邈《千金方?月令》载:“重阳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帝京景物略》载:“九月九日,载酒具、茶炉、食榼,曰登高。香山诸山,高山也;法藏寺,高塔也;显灵宫、报国寺,高阁也”。《梦粱录》云:“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有“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等故事传为佳话。“孟嘉落帽”事见《晋书?孟嘉传》:“嘉为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漫游龙山,僚佐毕集,有风至,吹嘉落帽不觉”。“渊明赏菊”事见《南史?隐逸传》:“九月九日,陶渊明无酒可饮,便到宅边菊丛中赏菊坐久,恰有朋友王弘送酒至,乃痛饮一醉。”
李白《九日》诗云:
今日云景好,
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
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
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
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
空歌怀友生。
杜甫有《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云:
老去悲秋强自宽,
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
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
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
此诗抒发诗人悲秋叹老之情怀,给人以意味深长、悠然无穷之感。又有《登高》一诗云: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萧涤非论此诗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
插茱萸亦为重阳节民间驱灾求吉的活动之一。民间认为,正如五月为“毒月”一样,九月九日亦为逢凶多灾之日。为逢凶化吉、驱灾去难,便要“插茱萸”。《西京杂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花)酒,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茱萸为中草药的一种,香味浓郁,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治寒热,宣气开郁,消除积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四称“舍东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古人视茱萸为灵物,认为佩插茱萸、在舍房井边栽种茱萸可除患害、去瘟病。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宋祁《九日置酒》诗云:
秋晚佳辰重物华,
高台複帐短鸣笳。
邀欢任落风前帽,
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毕雨,
日痕清澹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
满插茱萸望辟邪。
此诗俊逸流畅,富有生活情趣与喜剧气氛,确为“兴会高华”之作。
赏菊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菊花又名黄花,为观赏花卉,品种繁多,有的又可为饮料与药物。屈原《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句。陶潜爱菊更为传世佳话。其《九日闲居》诗序云:“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其诗云:
世短意常多,
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
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
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
来雁有余声。
酒能祛百虑,
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
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罍,
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
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
淹留岂无成。
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与宋祁“满插茱萸望辟邪”句相通。古人认为,菊花与茱萸同样具有避瘟的功能。《梦粱录》曰:“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借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东京梦华录》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而白枟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清代又出现了菊花会、菊花山。《清嘉录》载:“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千盎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或于广庭大厦堆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为菊花山,而茶肆尤盛。蔡云《吴歈》云:堆得菊山高复高,铜瓶瓷碗供周遭。酒边灯下花成卮,笑倒柴桑处士陶。”古人重阳诗中,咏菊抒怀者甚多。
隋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云:
心逐南云逝,
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
今日几花开?
唐王绩《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诗云:
野人迷节候,
端坐隔尘埃。
忽见黄花吐,
方知素节回。
映岩千段发,
临浦万株开。
香气徒盈把,
无人送酒来。
唐崔国辅《九月九日》诗云:
江边枫落菊花黄,
少长登高一望乡。
九日陶家虽载酒,
三年楚客已沾裳。
重阳节还有许多祭祀活动。是日,胶东农村祭财神,长岛地区祭祖,各种手工业作坊祭行业神,各瓦木工祭鲁班大师,酒坊祭杜康,染房祭梅福或葛洪。古代还有驱鬼巫术等活动。重阳节的娱乐,有围猎、射柳、放风筝、赛马等。重阳节除饮菊花酒外,也是食蟹的季节,还食重阳糕。重阳糕又名五色糕、花糕,有取谐音“高”以求步步升高之吉。
目前,我国已确认九月九日重阳节又为老年节,或老人节、敬老节。这大约与“九”的谐音有关,九与久同音,九九相逢,可作为长寿的象征。
重阳节又名“女儿节”。《帝京景物略》载:“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则诟,女则怨诧,小妹则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儿节。”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也过重阳节,但名称与内容又有所不同。
唐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诗云:
汉文皇帝有高台,
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
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
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
陶然共醉菊花杯。
元张可久有《四块玉?客中九日》云:
落帽风,
登高酒,
人远天涯碧云秋,
雨荒篱下黄花瘦。
愁又愁,
楼上楼,
九月九。
元汤式又有《小梁州?九日渡江二首》云:
秋风江上棹孤舟,
烟水悠悠,
伤心无句赋登楼。
山容瘦,
老树替人愁。
樽前醉把茱萸嗅,
问相知几个白头?
乐可酬,
人非旧。
黄花时候,
难比旧风流。
秋风江上棹孤航,
烟水茫茫。
白云西去雁南翔。
推篷望,
清思满沧浪。
东篱载酒陶元亮,
等闲间过了重阳。
自感伤,
何情况,
黄花惆怅,
空作去年香。
《中国传统节日诗话》
中国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涵盖各个地区和民族,渗入生活的各个领域,仪式内容丰富多彩。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春节喜庆丰收,展望新年;清明春雨如酥,草木滋生;端午百花争艳,春水如蓝;七夕银河在天,星月皎洁;中秋月照如镜,晴空如洗;重阳秋高气爽,红叶烂漫。人们在节日活动中,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变迁,感激自然的恩赐,从而更加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是节日的主体。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自然以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为主,每一个节日几乎都是对生命的歌颂,对生命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节日的祝愿,寄托着人们的期望。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智慧与才艺的展示。这些丰富的内容使中国传统节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图书信息书名:《中国传统节日诗话》
作者:安源
定价:28.00
群众出版社
目录
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与精神资源(代序)
一竹报平安梅唱新春——春节
二寻常人日人常在——人日
三春到人间第一枝——立春
四三五星桥灯戏月——元宵节
五红杏枝头唱丹荣——中和节
六二月二龙抬头——龙头节
七百花生日是良辰——花朝节
八箫鼓追随春社近——社日
九寻春直须三月三——上巳节
十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节
十一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节
十二芳菲世间四月八——浴佛节
十三但祈蒲酒话升平——端午节
十四贪看荷花六月开——夏至节
十五佳期鹊渡会双星——七夕节
十六佛寺盂兰荐九幽——中元节
十七一年明月今宵多——中秋节
十八九月九菊花酒——重阳节
十九孟冬朔日送寒衣——十月朔
二十章台踏碎月华明——下元节
二十一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节
二十二迎春先有好风光——腊八节
二十三养福修身致炽昌——祭灶节
二十四梅花献岁爆竹迎春——除夕
附录岁时节日诗抄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如何鐧界櫆椋庢渶濂界殑娌绘剤鏂规硶鍖椾含鐧界櫆椋庡尰闄㈠摢瀹舵渶涓撲笟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ss/6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