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文化 >> 不过也有同学反驳:重阳节连电话都不打
台海网(微博)10月7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梁静/文 梁张磊/图 实习生 吴钰诗 杨露倩)即将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到处充斥着节日的热闹气息,相比之下,“躲”在黄金周里的重阳节则显得备受冷落
重阳节,不少人并不在意,但集美大学学生林奕奕觉得,“对爷爷奶奶的关爱可不能马虎”林奕奕说,他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和他们的感情自然很好“这次国庆,我本来打算像去年一样和同学出去旅游,可之前打电话时,爷爷奶奶重复问过我好多次要不要回家,我知道他们的心思,所以我国庆七天都待在家里,他们很高兴”
晚上,全家人围在一起吃饭,“就像过年一样,我端着酒杯祝爷爷奶奶健康长寿时,他们笑得可开心了”
小数据2
后面这部分大学生之所以能突然“记”起重阳节,有关重阳节的诗句有些得益于微信朋友圈、网络相关资讯或街头广告的提醒,有些则是因为游戏中的宣传,或是家人的叮嘱等等
重阳节当天,林奕奕一早就陪着奶奶上市场买菜,下午,他陪爷爷看电视、浇花、聊天,“爷爷总要感叹我已经长大了,小时候牵着他的手逛大街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林奕奕说,每次见爷爷感伤,都会更加坚定他“多陪陪爷爷奶奶”的信念
早在国庆前,许多网站就发布了关于黄金周的各种调查结果,其中,多项关于重阳节的调查数据不免发人深省,比如人人网的调查显示:超九成大学生并未注意到重阳节,更不用说特意回家陪老人过节了,而其中一部分大学生甚至不知道重阳节就是老人节
此外,还有4人回忆:“之前也想过是不是要给老人打个电话,但这个念头一闪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而过,后来也就忘了”其他人则坦言:“没有任何行动”
带上四位老人一起去旅行
无论如何,在随机接受采访的50名大学生中,共有36名大学生对重阳节有所了解,即超过七成,那么究竟有多少人对此有所表示呢?
根据大学生们的反馈,仅3人愿意花心思给长辈或老人过节,占比约8%;8人因重阳节特意回家陪长辈或老人过节,占比约22%,这8人中包括了前面3名“愿意花心思”的大学生
超七成在厦大学生知道重阳节
小数据1
好安排1
仅两成多大学生“有所表示”
一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三学生说,关心长辈或老人也不一定得在重阳节这天表达心意,“平时常回家看看比过节打10个电话更实在”不过也有同学反驳:“重阳节连电话都不打,平时还能多重视?”
像过年一样给老人过重阳节
本文来重阳节的来历动画片源:台海网
好安排2
而有5名大学生专门给长辈或家里老人打去了节日问候的电话,占比约14%也就是说,对重阳节有所表示的大学生共有13人,约占对重阳节有所了解的学生(36人)的36%,占到所有被采访学生(50人)的26%
:梁静 梁张磊 图 吴钰诗 杨露倩
黄玉婷说,国庆前两天,爸妈把外公外婆带到厦门旅游,“我们去了南普陀,走了中山路和环岛路,逛了大商场,外公外婆很开心他们说,等我出息了,在厦门安家了,他们要经常来看我”“这几天,我们还一起去了趟武夷山,爷爷奶奶拍了好多照片,爷爷还总比剪刀手呢,我们说他是老顽童,他说这是他们过得最热闹最有感觉的重阳节了!”黄玉婷觉得,带着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一起去旅行,也是一种享受
和林奕奕一样,人文系大二学生黄玉婷重阳节喝的酒也给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庆祝了重阳节
换句话说,超七成大学生知道重阳节的存在不过,夸张的是,调查中有2名大学生甚至不知重阳需敬老,“重阳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嘛,不是登高和插茱萸吗?我们家好像从来都没过过这个节”一名学生说大学生们,今年的重阳节你陪父母或家里的老人了吗?或者,你至少给老人们打去节日问候的电话了吗?
连日来,导报记者通过电话、网络和问卷的形式,随机采访了50名在厦大学生,发现厦门大学生群体对重阳节的认识“盲区”并没有网络调查的那么广,其中,有15名大学生在重阳节到来之前就知道 2日是老人节,占比30%;有21名大学生直至重阳节当天或过后才知道老人节的到来,占比42%
黄玉婷说,“老人们心中的节日不需关于重阳节的诗句要贵重大礼,他们需要的是孩子们的陪伴和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关心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隔辈老人,他们都正在慢慢老去,有时候停下脚步多陪陪他们,收获的不仅是亲情、幸福,将来也能拥有更多可以细细品味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