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习俗 >> 重阳节特别策划面对死亡,他这样告诉患
窗前的一株绿草,在这个即将来临的秋季里枯黄,但它还算是一个生命吗?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点一盏心灯,让生命泊于安宁”。在这日益老龄化的时代,许多人来到这最后一个驿站,生命在这走到尽头。任何一个人,无论年轻时多么辉煌、多么荣耀,却无法回避一个事实:总有一天会慢慢变老,面对死亡。
“临终关怀”这一概念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呵护生命最后环节,国际上有一个定义:针对身患绝症,生命只剩6个月或更少的病人进行适当的医疗、护理和服务,以使他们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
在生命长河的最后一隅之地,您将如何抉择怎样的生存?如何活着?如何逝去?
面对肿瘤晚期的患者,我常这样审问自己。我们对临终的病人应该做到的临终关怀是:以减轻其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惧,其目的既不是治疗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改善病人的生命质量;是要通过医学和心理上的关怀,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让人死得安详;此外,临终关怀不只是为了解放病人,还要解放家属,不能因为一位病人而过多影响家庭的其他成员,比如经济、心情等方面,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在我们科室,死亡是个避不开的话题。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家属,我们都知道“这里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几乎每隔几天到几周就会有人死亡,然后又会有新一批病人住进来,循环反复。
我最佩服的是我的导师,福建医院肿瘤内科许天文主任。也许是接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面对死亡,他有着不一样的见解。每一个来咨询他的病人,他都会和其谈论生死,勇敢的面对死亡,这是我们国人应该上的重要一课。
只有敢于正视死亡,余生才能显得意义非凡,才能明白自己最后的愿望和生存意义。他常以DR.特鲁多的一句名言教育我们: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他自己的一句话也让我对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有更多的诠释和感受:病人走了,但我感觉所做的工作很有价值!因为患者能更坦然地离开,家属能更简单地生活。
说起这些,不禁让我回忆起一位已故病人的故事。
他是一位积极乐观的商人,有体健的父母、贤惠的妻子和乖巧的孩子。人未过半百,却在一次体检时发现肠癌,几经波折仍是无力回天。最后,他来到我们科室,接受治疗。化疗的方案对其非常起效,几个周期的疗程后,病痛已经好转。在与我们医护人员谈论生死观后,他毅然选择暂停化疗,只身前往梦寐以求的天堂——拉萨。在那个人间天堂,他转过经幡,爬过雪山;他饮过青稞,骑过骏马;他幻想他是一只孤鹰,翱翔于天地间;幻想他是一朵雪莲,绽放在人世……
他回到科室时,身体几乎是孱弱的经不起任何搬动,但他觉得自己真正地算活过一回了。此后的那些日子里,我们常看到他与志愿者们聊起人生故事,和其他病友谈论生死。最后,他接受姑息治疗,带着微笑慢慢地离开人世,毫无痛苦。
我想,这就是他很有尊严的选择了自己的人生终旅,不缠绵于病榻,愿踏足人间。我们尽力解除他身躯上的痛苦,也满足其心理上的缺失。
“临终关怀”在英语中一般可以译为,PalliativeCare、Hospice、Terminalcare,也有“姑息治疗”的意思。但“Care”,是希望以“关怀”的名义来诠释生命:医生愿意与病人及其亲属朋友一起,共度生命中的一个历程,获得一个有质量、有尊严而又有人性的完美结果。
有人会问我,临终关怀和安乐死的区别?在临终关怀的理念中,首先是积极的医学行为,更关心病人及家属的感受,目的是用现代医疗技术和药物控制病人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人的生活质量往往比生存时间更重要。
临终关怀不等于放弃治疗,更不等于安乐死。尽管在希望减轻痛苦和满足病人要求舒适的权利方面,安乐死和临终关怀有一定的共同点,但目的则截然不同:临终关怀的目的是使生命有价值地存在,直到自然地结束;而安乐死则是因为生命看起来像是失去了价值,所以帮助走向死亡。
想起一首歌,“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开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
每个人是如此不一样的绚丽,却又是那么重要的。因此我们会竭尽一切努力,帮助你安详去世,但也尽一切努力,会让你活到最后一刻。(文/黄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