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基本简介 >> 城市静宁人每年过各种节吃什么,这里面
想要更多了解平凉的人文和风情,请 正月初一第一顿饭必须吃细长面,臊子必须是肉的,愈丰富愈好。有的人家是先上菜碟子,喝酒,再上炒菜,吃馒头,然后吃长面,这种吃法叫“风搅雪”。有的人家肉菜准备得少也可以只单纯是一顿细长面,取其“长年平安”之意。晌午饭则是吃馒头和各种炒菜或烩菜,比较随意一些。
正月初五俗称“五穷日”,这一天早饭一定要吃搅团,意思是吃了搅团可以把一年的穷气缠得干干净净。这顿搅团,因为菜汤里有大肉、豆腐、粉条之类,比平时的苜蓿菜汤搅团好吃得多。
正月初七据说这一天人的灵魂要去冥府阎王爷那儿应点,晚上才能回来,这天的早饭一定要吃细长面,叫做“接魂面”,意思是把灵魂拉住,让他早点回来,这顿长面吃时要特别小心,必须尽量把面条浑吸下去,不能用牙咬,据说咬断面条等于把自己魂咬断了,魂就在冥府回不来了。
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这一天吃饭讲究要丰盛,俗话说:“小初一,大十五”。正月十五讲究不吃实心的馍,必须要吃包子。包子的花样特别多,有大肉包子、油面包子、豆腐包子、糖包子、各种素菜包子,即使最困难的人家,买不起肉,也要把山坡捡拾来的地软作馅子包成地软包子。另外农家妇女提前一天就动手捏能食的面灯和相属灯。捏灯用的面是糜子面或谷面,荞面最好。先把合成面的面蒸熟,揉成软面团,然后捏成家中各个人相属的面灯。每个相属的背上捏一个小凹窝,盛上清油,插上、用棉花做好的芯子,晚上即可当灯点,同时把捏好面灯与蒸下的牛犊模样的包有馅子的花馍一起供在天爷、灶爷的神灵面前,期望神灵保佑一家平安。
正月二十三叫“燎疳节”,“疳”是一种寄生虫,能引起腹部肿大病,小孩子易得此病。农家认为这是疳魔作祟,这一天要吃搅团,能把疳魔缠走,农村还有炸煮萝卜干菜的习俗,把秋天串起来的生萝卜煮熟,切成丝,调上佐料食用,这叫“炸疳病”。
二月初二这一天清早要炒豆子,豌豆、黑豆、黄豆、玉米、小麦可以炒熟吃,意思是“嘣龙眼”,听着锅里啪啪豆子炸声,龙眼睁开了,该开始按农事所需行云布雨,大人小孩子们也明眼亮了。这一天炒的豆子特别多,有的还专门给孩子炒棋子豆,放着让孩子吃好几天。有的地方把正月十五的相属灯一直放到这一天才烩到锅里当饭吃。
清明节一般在农历的二月底或三月初,俗话说:“三月清明二月半,家家户户祭祖先”。这一天农村里讲究要给死去的亲人上坟烧纸。必须在清明的前一天或这一天的早晨蒸好献馍,备好供菜、奠酒。清明节的饮食没有特别的讲究,大族旺户人家有坟头会,同一个宗族的人轮流当坟头,每户一年,在清明这一天要杀猪宰羊,同族的人一起来祭奠祖先,祭奠、上坟之后,把猪或羊肉按户数等分若干份,每户一份,那怕仅只分到一两半两,决不可漏掉同族的任何一户,借此,加强同一宗族内部的凝聚力,也算是一次打牙祭了。
三月三“踏青节”家家要吃顿酸汤细长面,以示“细水长流”,歌谣唱道:“三月三,擀长面,细水长流巧打算,年年不愁吃和穿”。 五月初五又叫“端午节”或“端阳节”。这一天吃食较杂,有长面、粽子、花馍、油糕、甜醅、凉粉等,粽子有“八宝粽”、“五香粽”、“雪里红梅”、“金里藏宝”等。吃粽子很讲究,先备以麦芽发酵作成的糖稀(芽面汤汤)或蜂蜜、糖,打开苇包,粽子入糖,不曾动筷,就会使人馋涎欲滴了,孩子还有配戴虎、龙、鸡、蛇等面食动物的习俗。
七月七日“乞巧节”这是由流传的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形成的节日,又称“女儿节”,民间有“泡巧”的习俗,就是在六月间用井水浸泡豌豆、绿豆等豆类,不能见日光,几天换一次水。到七夕,苗长约尺余,用红纸条来苗腰,和清水盆一同放在院子里。妇女对天礼拜,叫乞巧,之后,把豆子豆芽做菜吃,就算巧入心灵了。
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晚上有献月亮的习惯,农家自己做了月饼,有的则买来点心之类,与桃、梨、葡萄等水果一起放在院心的桌上,圆月当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讲究个团团圆圆,共同分享月饼、水果,尽兴而散,中秋节的饮食没有特别的讲究,喝酒吃肉或吃长面,根据自家情况,但吃月饼则是很普遍的。
九月九日“重阳节”文人们讲究在这一天登高赏菊,饮酒赋诗,静宁人对重阳节似乎不特别看重。一些农村这一天讲究吃新收的荞面,有些地方在这一天要蒸枣糕馍,取其及早登高之意。
腊月初八“腊八节”这一天早饭必须吃搅团,要端一碗搅团在家庭院落,屋里屋外象征性泼洒一下,名曰“别腊八”,有的地方这天讲究吃粘米粥,俗称“腊八粥”,乡下做的“腊八粥”很讲究。作法以粘糜子米,加上豆子、核桃仁、大红枣等文火慢熬,熬熟后,盛在碗里,还可以和上肉臊子,炒菜之类,吃起来甜、辣、香、咸,各味俱全,吃腊八粥有纪念佛祖的意思,因此腊八继必须多做些,当天吃不完,可以连续几天吃,以吃到年三十为最好,预示“丰食到年”,同时用荞面捏成圆形面疙瘩,称“雀儿头”,有的包上小硬币,谁吃出带有硬币的雀儿头,谁这一年福通运昌,腊八饭讲究一个“早”字,太阳出来前家家都得做好,村邻庄社互赠腊八饭,一是相互品尝,二是表示友好,有首民谣唱道:“鸡娃子叫了狗娃子咬,手端腊饭香气冒,先敬老,再送少,吃了腊饭福寿高”。
腊月二十三祭灶节据说这一天灶神要回天宫,人们都希望她能“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便在这一天把灶爷认真慰劳一番。并上香烧表,口里还要念叨着:“今年给您老人备了脚程,你赶着它慢慢走。”如果没有喂年猪的,也要杀一只鸡,献在灶君前,当晚送灶神上天时,先把神像轻轻揭下来,献上农村土办法熬制的麦芽糖(又叫糖瓜),取一点给灶爷嘴上一抹,粘住灶君的嘴,意思要她回天宫,在玉帝面前不要胡说八道,献过全猪,都可以做肉菜吃了,晌午饭或晚上必须把帮忙杀了猪的左领右舍和同族的长辈请来大吃一顿,一般要吃最肥的大肉块,可先割下猪脖项的肉煮熟切成大块,拌上蒜泥和辣椒水凉吃,同时把蒸的血板和灌的血肠切成块,加上辣椒水同时吃,这顿饭不讲究有多么正规,主要为了解馋,让平日吃不起大肉的人吃个够,吃个痛快。如果有黄酒、白酒喝,就更为尽兴。平日左邻右舍总不免有些矛盾,若这一顿解馋饭吃好了,一年不痛快,也就既往不咎了。有人把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叫过小年,这一天一过,快要过大年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为过年吃的用的作好安排。
想要了解更多平凉特色,哪里白癜风能彻底治愈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jbjj/6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