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老人节日 >> 重阳节的传说你知多少
重阳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又到一年重阳时,远在他乡的你是不是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历史悠久,流传着众多传说和风俗。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9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9,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重阳的传说重阳节的来历,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1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乃至每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究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名法力无边的神仙,昼夜苦练神仙给他的降妖宝剑。神仙让他在九月初九为民除害,并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恒景回到故乡,在九月九日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一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重阳的风俗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朝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风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便。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贺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求的重阳糕要作成9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烛炬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现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朝以后,赏菊之习尤其兴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依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朝就已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朝就已如此,历代盛行。清朝,北京重阳节的风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消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朝,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浙江嘉兴平湖
福源禅寺
维摩古佛道场│福源禅寺
请长按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北京中科给我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