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老人节日 >> 趣话白酒生活在魏晋时期,人们能喝到什么好
这是趣话白酒系列第4篇。魏晋时期饮酒的风气很浓重,一部《世说新语》给我们介绍了许多的酒疯子,比如阮籍不愿与司马氏为伍,于是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连醉两个月,为了躲避眼线,他居然邀来一群猪一起喝酒,闹得不亦乐乎;还有喜欢裸奔,“死便埋我”的刘伶。鲁迅先生也曾写了文章《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专门研究魏晋人士的生活习惯。
一方面是这个时期政治黑暗,有名气的人的性命随时会受到威胁,再者在莫谈国事的氛围下,文人过得比较压抑,于是借助酒和五石散之类的du品,来放荡自己,颇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感觉。
其实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那就是这个时期,也是我国酿酒技术大发展的时期,无论是大江南北,还是黄河两岸,不同地区出现了各种好酒争奇斗艳。
在《齐民要术》这本书里就介绍了许多名酒的酿造工艺和方法。这也让我们探知魏晋时期的人能够喝到什么好酒。
第一类是用黍(大黄米)为主要原料酿造的黍米法酒、河东颐白酒、桑落酒、清酒等。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桑落酒,它是因为在桑叶凋落时酿熟而得名的名酒,从魏晋以来历久不衰。它对选料、用水、酿造及时间都有严格要求,《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酿造过程:
“以九月九日日未出前,收水九斗,浸鞠九斗。当日即炊米九斗为馈(馈即饭的意思)。下馈注空瓮中,以釜内炊汤及热沃之,令馈上游水深一寸余便止……”
这种酒即便在唐代也很受欢迎,唐代郎士元在《寄李袁州桑落酒》中赞曰“色比琼浆犹嫩,香同甘露仍春。十千提携一斗,远送潇湘故人。”可见此酒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类,是用用稻米、糯米、粳米为主要原料酿制的笨曲白醪酒、糯米酒、九酝春酿、冬米名酒、夏米名酒等。
这里着重介绍九酝春酿,这是产自曹操故乡的名酒,后来各地仿效让它名气越来越大。“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说起酒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曹操开了一个好头,有条件饮遍各地美酒的曹操,对九酝春酿是情有独钟,并且担任九酝春酿的品牌宣传大使。他不仅自己喜欢喝,还将这款酒推荐给汉献帝,并且还专门写了《上九酝酒法奏》来介绍九酝春酿的酿造工艺:
“用鞠三十斤,流水五石。腊月二日清鞠,正月冰解,用好稻米流去鞠滓,便酿法饮日,譬诸虫,虽久多完三日一酿,满九石米止。”
在曹操眼里,九酝春酿应算得上极品名酒,不然也不会献给皇帝,还劳费心思去宣传推荐。
第三类,是用高粱为主要原料酿制的梁米酒、酃酒、夏鸡鸣酒等。
这里着重介绍一下本人家乡的特产--酃酒。这是产自湖南衡阳地区的名酒,《水经注》里面有记载:
“酃县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居民彼人资以给,酿酒甚美,谓之酃酒。”
在东晋时期,酃酒主要是用于祭祀,到了南北朝时酃酒仍被列为贡酒,简文帝就曾用这款酒来祭祀太庙。一般为列为国家祭祀用酒,酒的档次和品位不低。
据说,唐代的魏征也善于酿造酃酒,还献给了唐太宗,一生也尝过诸多美酒的唐太宗给了很高的评价,“酃醁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于是留下了“魏征酿酒十年味不改”的佳话。由诗文可以看出此酒的颜色应该是绿色的,且酒精的浓度较高。今天酃酒成为湖南衡阳地方特产之一,远销全国各地。
其他还有诸多小品类,比如在《齐民要术》介绍了一款非常烈性的白酒,它的酿造周期要历时三年,能够长时间保存,而且喝完之后,要用水浇身,否则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此外还有节日用酒,元旦的屠苏酒、端午节的菖蒲酒、重阳节的菊花酒等。这个时期最有名的地方小酒应该算是山阴甜酒,它就是今天的绍兴老酒,后来还演变成女儿红、状元红及绍兴加饭酒等诸多品种。
所以,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有条件允许是能够喝到不同类型的好酒的,不知这个算不算对文人墨客的一种精神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