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相关传说 >> 宝珍今日头条丨重阳思念,在最美的重阳诗
重九之日,九九相叠,思念亦重重。
登高远望,与菊花共一场大醉,可有故乡入梦来?
根据《周易》的理论,“六”为阴数,“九”为阳数,所以九月九,就是九又重九、阳数相重的日子,这才有了“重阳节”的名称由来,也称“重九节”。
chongyangjie?.?~?..?重阳节重阳节重阳节几乎是处在年尾时段最后一个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由此也可看出重阳节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中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农业文明,是极其重视祖先经验的一种文明形态,因为必须要依靠前人总结的教训、祖先遗留的智慧来耕织种植,由此,就形成了一种祖先崇拜的文化心理。中国古人,对于先祖的无限敬重、对于祭祀的高度重视,都由此文明根源而来。既然祭祖是如此重要,那么,重阳节能被列入“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就可见这个节日的地位之高、分量之重。
因此,重阳节的第一个节日主题,就是“祭祖节”,这是一个游子风尘归来、全族祭奠先人的节日。
从而我们才看到有关重阳节最著名的那首唐诗,诗行里传达的是这样一种情感基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种思念,两处怀想。
诗人遇佳节良辰,倍加思亲,远在家乡的兄弟又何尝不是如此,登高远眺,唯盼平安。
在古代,每逢九月初九,都要举家登高望远。
望远,当然是为了观赏美景,观赏漫长的寒冬到来之前、最后的一瞬绚丽秋景; 而登高,传说是为了避灾,因为有民间故事讲到,古时曾有一家人在九月九佩戴茱萸登山,回来后发现家中牲畜皆亡,唯有登高远走的家人无恙,——虽然这是个遥远的故事,但是流传到风俗习惯里,上至帝后、下至民间,都会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望远。如今游览北京故宫,还能在御花园里看见一座太湖石造成的人工假山“堆秀山”,山上建有一座“御景亭”,是整个御花园的制高点。这处所在,就是每年重阳节皇帝率领后妃登高远眺的地方,虽然不能轻易出宫,但是宫廷也要与民间保持同步的节日礼俗。
与王维那首家喻户晓的唐诗意思完全一致的,还有卢照邻的一首: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重阳糕亦称“花糕”,汉族重阳节食品。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叫敬老节,民间要蒸重阳糕孝敬老人。蒸重阳糕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人人爱吃。
有些小感慨?
确实,
重阳这天我们多半会想起家中的父母,
想起他们没人常伴左右的孤单,
想起他们带孙子、孙女的辛劳,
想起他们站在阳台盼你归来、
又望你远去的身影……
而我们能为他们做的,却那么少。
今天,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
给父母打个电话、
陪他们回家吃个饭吧,
他们在等你。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以高秋写高情,颇显名士风范。菊花满头,纵饮销忧,既爽利俊健,又含思凄恻,令人读来颇觉顿挫跌宕,风神摇曳。
《谢新恩》
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红叶”、“晚烟”、“细雨”、“新雁”等引人怅恨的凄冷景象,再加上作者有意点染的“暮”、“咽”等情状,晚秋的悲凉便透纸而来。
《醉花阴·重九》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愈是佳节,孤身一人的愁苦便愈加浓重。秋风萧瑟,落花满地,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螃蟹咏》
曹雪芹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此诗出自《红楼梦》,为薛宝钗所作,借闲吟景物暗讽官场丑恶,笔锋犀利,可见蘅芜居士虽惯常明哲保身,内里却仍是一片晶莹如雪之心。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独步诗坛。
◆◆◆☉◆◆◆
宝珍堂独一无二的艺术机构
...................................
联系我们为您服务
管理员iyuan
主持人北京那家医院专治白癜风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xgcs/6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