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一年一度重阳佳节

发布时间:2017-7-20 22:35:54   点击数:

重温重阳节

“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几千年来,历史赋予重阳节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关于重阳节,民间有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在重阳节,人们有赏菊、登高的习俗。文人墨客有许多描写重阳节的诗词歌赋。

重阳节的传说

重阳节由来已久。有关重阳节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汉朝时期,民间已经广泛流行起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习俗。《齐人月令》载:古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每年的九月九日都会登高望远。唐朝时期,重阳节作为“三令节”之一被官方正式确定下来。明朝时期,每逢九九重阳,皇帝也开始加入登高览胜的行列。到了清代,重阳节的习俗更为丰富多彩: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开始成为人们过重阳节的“必修课”。

相传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横行,百姓苦不堪言。有个名叫桓景的人,历经艰险入山,拜仙人费长房为师,学习法术消灾救人。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害人了,你快回家搭救父老乡亲。”临走时,恩师嘱托桓景:“九月九日那天,把茱萸装入红布袋,系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挫败瘟魔、消除灾殃。”桓景回乡后,遍告父老乡亲。九月九日那天,瘟魔来到山前,闻到乡亲们身上菊花酒的酒气和茱萸的香气,不敢再靠近一步。桓景挥剑与瘟魔激战三天三夜,终于将其斩杀,使家乡的父老免受灾殃。从此,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就流传了下来。

据说晋朝诗人谢灵运的“谢公屐”就是专门为重阳节登高而做的“登高鞋”。

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重阳节怎能少了神话传说来点缀?

还有多少人识得"茱萸"?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哦,我知道了,谢谢哥哥。

木木哥哥,茱萸是什么?

茱萸啊,就是一种草,跟端午节时你家门上挂的艾草差不多。

茱萸是重阳节的标志之一。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除了佩茱萸(雅号“避邪翁”)之外,还喜欢戴菊花(又名“延寿客”)。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佩茱萸可以避难消灾。妇女和儿童大都佩戴茱萸。他们有的把茱萸缠在胳膊上,有的随身携带专门的香袋―茱萸囊,还有人把茱萸插在头上。

除了佩茱萸,人们还常常戴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此后历代盛行。宋朝时期,有人将彩绢剪成茱萸和菊花来相互赠送佩戴。清朝时期,重阳佩戴菊花的习俗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

最初人们过重阳节多是强调避邪消灾,茱萸自然很受欢迎。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盼,开始祈求长生与延寿。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退出了重阳节的舞台,“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直到今天,菊花依然活跃在重阳节舞台上。

为什么要过重阳节?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都是重阳节。古老的《易经》曾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所以“九月初九”便是“两九并重”,所以命名为“重阳”。古人认为这一天是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所以就从很早就开始过重阳节。而我国从年起,又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从此,我们现在的重阳节也就有了双重的意义。

有关重阳节,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重阳节和寒食节的“姊妹关系”

自古以来,重阳节是夏冬交接的界标。如果说寒食节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节大约是人民即将隐居前的秋游时节,所以民俗有寒食“踏青”,重阳“辞青”的说法。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重阳节在日韩

韩国:首尔人会沿袭以前登高的风俗,登上南山或者北汉山,并且在那里又吃又喝地度过一天。韩国人会在这天吃花煎(这是韩国传统的甜煎米饼)、花菜,喝菊花酒,玩花煎游戏,放风筝。

日本:重阳节又被称为“菊花节”,是日本的五大花节之一。后来,日本人将重阳节改在阳历的九月九日。重阳节那一天,神社、寺院有赏菊以及祈福活动,重传统的人(特别在农村)会在家中装饰菊花、饮菊花酒。日本没有在重阳节登高、敬老和放风筝的习惯。日本也没有重阳糕,但一些地方有吃茄子、粟饭及栗饼的习惯。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第16届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报名通知

承办单位:成都聿数教育集团·四川组委会

报名







































鍖椾含鍝簺鍖婚櫌鐧界櫆椋庢渶鏉冨▉
鐧界櫆椋庤嵂鑶忔湁鍝嚑绉?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ss/67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