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活动 >> 回顾2016儒联微信重要文章分类一览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滕文生:儒学文化的四个本质特性——兼谈儒学的思想价值和发展前途
楼宇烈: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楼宇烈:中华人文精神的两大传统
滕文生:儒学文化的四个本质特性——兼谈儒学的思想价值和发展前途
葛兆光:中国文化的六个标志性特征
张岂之:文化与政治相结合——中华文明的一个突出特点
张岂之: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民本、和谐、会通
张岂之: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陈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指引
陈来:中国传统价值观区别于西方价值观的首要特点是“责任先于自由”
李存山:中国文化的“忠恕之道”与“和而不同”
郭沂: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和“世界精神”
颜炳罡:在全球化语境中认识儒家文明
“文明以止”:中华文明的一大精华
卢德之:中华文明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包容性和超越性
韩星:中国文明的主要特点
周国林: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深层原因——仁义之道
王杰:要警惕国学热中的一些怪现象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
滕文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导南针
陈先达:“旧邦新命”——解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争论的一把钥匙
陈先达:为什么要大声疾呼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陈先达:文化自信与民族自强
高长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三个维度
高长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兼评“以儒代马”说
孔德永:我们需要一支兼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队伍孔德永:我们需要一支兼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队伍
中西比较哲学领域著名专家田辰山教授做客孔子学堂读书会,讲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的生根与成长问题
毛泽东与传统文化:
毛泽东谈从历史文化中学习工作方法(二十则)
张岂之: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
刘仰:毛泽东是中国传统的终结,还是开始?
曹应旺:毛泽东评点《论语》和孔子
刘仰:毛泽东是中国传统的终结,还是开始?
年毛泽东曾谈孔子:孔夫子的传统不要丢
芦荻:毛泽东谈魏晋南北朝
毛泽东谈从历史文化中学习听取不同意见的工作方法
毛泽东和昆曲
陈晋:青年毛泽东怎样读书
陈晋:从毛泽东评史看“出主意用干部”
重阳诗词为什么必读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都是外文,很不好”
毛泽东一生钟爱《红楼梦》
毛泽东谈从历史文化中学习多谋善断的工作方法
曹应旺:毛泽东的抗战智慧与传统文化
孔子学堂读书会再次开讲,战略问题研究专家张文木讲解“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
习近平与传统文化
习近平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若干重要论断
习近平: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应该坚持四项原则
习近平: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应该坚持四项原则
高长武: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八个价值定位
习近平为何如此重视文化自信?
习近平谈家风
盘点习近平年引用过的那些经典名句
习近平:为什么从明末清初开始我国科技渐渐落伍了?
习近平:绝不能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高长武: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八个价值定位
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钱乘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化——兼评“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
滕文生:多样的亚洲文明中蕴涵了哪些共同的价值和智慧?
乐黛云: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
叶选平:亚洲价值、东方智慧是一座丰饶的精神宝藏
全球视野下的孔子和老子
卓新平:亚洲宗教多样性及其文明对话
张西平: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认真应对西方的偏见、误解甚至挑衅
张西平:汉学——不同文明交流相融的纽带
张西平:欧洲启蒙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是对立的吗?
文化交流“殊声而合响”
吕文利: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有着怎样的交流与互鉴?
李慎明:促进不同文明真诚对话、互学互鉴、合作共赢
文明交流互鉴大有可为
李甦平:汉字的传入与朝鲜半岛文化的发展
丁淳佑:社会进化论对中、日、韩三国的影响
儒学的核心理念:
牟钟鉴:儒学可以为当代人类提供什么新思想
牟钟鉴:儒学是不是宗教?
张庆熊:中国哲学中的“良知”
道不远人——中庸之本真及其价值
历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谢遐龄:“天人合一”的时代价值
孙劲松:“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治国的作用
李承贵:“生生”——儒学的核心智慧
张践: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汪学群: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什么?
为何以“孔孟之道”代指儒学?
汤一介:论“以人为本,道行天下”
儒有澡身而浴德——孟府解"儒"
刘梦溪:如何正确评价孔子和儒学的历史地位
“爱物”“时养”“制用”:儒家“仁民而爱物”思想的内涵
刘汉俊:孔子思想为什么是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
谷牧:正确认识孔子历史地位,科学深入研究孔子思想
朱康有:“学固”的君子形象
陈鼓应:孟子、庄子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
荀子人性学说的三个层次
董仲舒谈社会贫富差距的调节问题
赵建永:王阳明眼中的“知行合一”
钱穆:王阳明人生智慧的精髓是“知行合一”
朱熹的“道”“理”之辨
冯兵:朱熹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李祥俊:儒家家庭伦理的核心精神
海外儒家:
安乐哲:让中国哲学讲中国话
美国汉学家安靖如: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崛起”
彼埃·卡赛:“中国文化影响了法国学术界“
西方学人眼中的宋代历史
迈克尔·普鸣:中国哲学给西方人的启示
李慧子:中国哲学课何以在哈佛大学广受欢迎?
美国学者包弼德谈儒家思想的现代启示
意大利学者史华罗:儒学和中国的形象曾是一面欧洲人借鉴反思自身的镜子
英国汉学家如何翻译中国名著?
读书治学:
梁实秋:影响我的八本书
钱穆:这五类书让你成为高境界的人
钱穆:怎样读懂《论语》?
开学季,八位儒学大家与您分享学习方法
朱熹的读书六法
韩愈读书三法:力避浮华空虚的学风
曹猛: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颜炳罡:儒学从来不是学者的奢侈品
沈月:读天下书,想中国事——习大大读书历程的启示
高长武:“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周恩来对晚辈的教诲
盛斯才:真读书需下“笨功夫”
阅读也是生活的刚需
陈来:梁启超、胡适关于国学入门书目的论争
儒家思想与做人处事:
张世英:人生的四种境界
楼宇烈:青年应成为什么样的君子?
钱逊: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在修身和做人
向古人学习礼貌敬语
梁漱溟:人们对道德的三种误解
颜炳罡:皓首穷经、坐而论道不如与时俱进、起而行之
蒋勋:道德不是批判他人,而是反省自己
王杰:古之贤者重家风
宋志明:向韩非学习经营之道
“观德于忍”是在忍什么?
滕文生:努力发挥儒学文化在育人资治上的积极作用
“如兹美风仪,天下知重师”——朱德尊师重教二三事
于建福:“举直错诸枉,则民服”的用人之道
青史意绪|周敦颐的为官之道
王阳明和曾国藩在子女教育上的不谋而合
《资治通鉴》中的齐家之道
颜真卿:《颜氏家训》的躬行者
节日与传统文化: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元宵诗词精选
赞美女子品貌古诗词40首
劳动中的诗情画意——祝朋友们五一快乐!
岁月流长,童真永恒——找寻古诗中可人的童子们
我寄秋思与明月,随风直到千万家。国际儒联全体同仁恭祝您中秋好!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那些咏写中秋的名言佳句
品古诗,忆端午
冬至,诗来
书画与传统文化:
宋元书画缘何令人追慕至今
明代吴门画派的四位代表人物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颜真卿书法中的儒家精神
张利国:颜真卿“书如其人”
天人合一观与中国书法
蔡显良:晚唐对王羲之书法的“贬”与“褒”
“气”是中国书法的生命
丰子恺:中国画与西洋画之异点
高士明:中国山水画的危机
中医与传统文化:
楼宇烈: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古籍中的哲学思辨
中医养生:调适身心分离困境
吕锡琛:中医学中的科学精神
南怀瑾:《黄帝内经》不只是一部医书
茶与传统文化:
“茶”字流变史:茶、槚、设、茗、荈
茶香的五个层次
梅玉荣:心是一壶茶
儒家的“中和”哲学与茶道精神
禅茶一味:宗教与茶文化
高长武:茶文化的精髓
中国最美茶诗词二十首
原创文章:
历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开学季,八位儒学大家与您分享学习方法
中国古代诗词界不让須眉的十大巾帼
高长武:朱德的兰花情怀
李慧子:中国哲学课何以在哈佛大学广受欢迎?
李慧子:当代社会还需要儒学吗?
人心最难得——写在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传播奖”网投结束之际
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获年“全球华人国学传播奖”之"年度海外影响力大奖"
九月来啦!儒学类新书推介
国庆假期,国际儒联为您推荐新书
寒冷的11月,让我们用读书温暖思想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诗词中的秋天
重阳诗词为什么必读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
独家会议资讯报道:
“国际儒学论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关于这次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研讨会,与会外国学者怎么看?
镜头中的会场内外
中央电视台等媒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hd/11625.html